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6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歐陽曉紅
515
2011-04-18
歐陽曉紅
經濟觀察報:您的寫作初衷是什麼?
張維迎:記得2005年前後,受到社會輿論影響,國有企業改制基本停下來了。有報告稱中國醫療改革基本失敗。許多人把問題歸咎於市場化改革,甚至否定改革。這種聲浪愈演愈烈,形成一股改革阻力。作為學者,我覺得有責任提醒大家,以更理性、建設性的角度看待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從舊體制到新體制的變革,不能苛求完美。只有認識到改革的艱難,認識到改革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才能從積極角度看這些問題,才知道怎麼去解決,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經濟觀察報:有人對您在文章中提出“既得利益補償論”爭議較大,您如何看?
張維迎:要注意,我那篇文章區分了改革與革命,也隱含地指出改革與不改革的區別,以及改革的主要障礙和基本特徵是什麼。提出“改革中利益受損最大的是領導幹部”,反過來説的意思是,如果不改革,得益最大的是領導幹部;也可以説,改革的最大阻力一定來自領導幹部;還可以説,一項“改革”如果讓領導幹部受益、普通民眾受損,它就不是改革,而是倒退。
在我看來,改革是人人參與、人人受益、以和平方式分配社會增進利益的制度調整。在中國的背景下,改革是不斷削減政府權力、約束政府行為的過程。計劃經濟本質上是“職權經濟”,也就是説,權力是政府官員的,每個投資都由政府官員決定,每分錢都由政府支配,甚至生活資料也是根據官位決定的。市場化改革就是將職權經濟變成産權經濟,將權力由官向民轉移。當然,現在政府權力仍然很大,制度變化中也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者,所以需要不斷改革,進一步縮減政府部門權力,把統治命令型政府變成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客觀講,要實現這樣的轉型沒有某種形式的利益補償是很難的,有些權力甚至需要贖買。但不改革的後果是停滯或倒退,甚至引發革命,結果更壞。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5年前的這份理性思考與建議在目前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得到了哪些踐行?
張維迎:坦白地説,我對過去5年來改革的進展並不滿意。儘管有一些局部進步,比如很多國有企業、國有銀行上市了,但從整體看,市場化改革進步不大,甚至有倒退的跡象。
問題還是能不能用一種理性的思維看待改革。若不能,改革就會有意無意地走上歧路。
以開放市場、公平競爭為例。説了多少年,審批制從來沒真正取消,而是不斷以新的形式滋長。原因很簡單,負責審批的官員想撈好處;擔心民營企業競爭會打破國有企業壟斷地位,乾脆不讓你進入。“非公XX條”出臺了一遍又一遍,説明這方面改革是停頓的。問題在於一些政府部門不能以超脫的態度對待改革,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政策。
還有一些政策錯誤,未必出自官員利益本位,但也是缺乏理性的結果。比如強制提高工資標準、以勞動合同法規定用工期限,看似為勞動者爭取利益,其實是在把一部分工人推向失業。再比如禁止普通企業商品漲價,直覺判斷是在維護消費者利益,但最終結果是既損害了生産者,也損害了消費者。
從這些情況來看,改革要想沿著理想的目標前進真是太難了。它受整個社會的知識、觀念、權力、利益等結構性因素的制約。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對改革前景産生難以預估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做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感謝岑科先生提供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