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6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劉許川
515
2011-04-18
——回顧廣東民工荒調查一文
劉許川
往年深圳街頭和橋洞下面一定會出現的一群群充滿焦慮和迷茫眼光的內地務工者,似乎在2004年春節之後突然消失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用工短缺現象席捲中國沿海地區,媒體上關於民工荒的報道開始出現並漸成規模,但是,信息仍顯得非常混亂。
我們的調查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我的同事周濤深入到加工業最為密集的深圳寶安區和東莞石碣鎮進行實地調查,形成來自草根企業最真實的信息;二是我分別採訪廣東有關部門和湖南、四川、河南等內地對粵勞務輸出大省的勞務輸出管理部門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
我們的調查證實,廣東的民工荒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像往年一樣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暫時性勞動短缺現象。這已成一個趨勢。
同時我們在報道中提出,中國首次民工荒已經給這個國家發出了清晰的信號:享受了數十年人口紅利的製造業大國終於開始告別勞力無限供給的時代了,現在,人工供給極限的出現使工人開始和工廠討價還價了,隨著工資和福利的提高,將逼迫以依賴低級加工鏈條榨取工人血汗為主的工廠生存模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這難道不是中國發展模式面臨轉折的明確信號嗎?
當時,學識淺薄同時也缺少對經濟學者採訪的我們,遺憾地沒有在這篇超過4000字的報道中提出劉易斯拐點。5年之後,經濟學家和媒體開始熱炒這一概念。
我們也並沒有為了支持自己的判斷而做出中國勞動力已經出現全面緊缺的結論。相反,我們認為中國的剩餘勞動力會持續存在,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將持續很多年,但這一過程將伴隨價格的提高和産業模式的轉變而終結。
我們在報道的結尾提出:“這是一個需要高超技藝才能解開的矛盾,龐大的剩餘勞力和民工荒,勞工價格上升和企業競爭力,顯然這不僅關乎一個地區的成敗,更關乎國家的持久競爭力。”
報道發表之後的幾年中國發生了這些變化:
——廣東乃至所有沿海地區的民工荒不再是春節之後的特有現象,而是常態化局面,並且由技工荒蔓延到從超市營業員到酒樓洗碗工等一切低端用工環節。
——始於2006年的全國性房價暴漲和持續通脹,將中國的人口紅利吞噬殆盡。低端産業鏈在成本壓力下加速退出沿海地區,甚至從中國撤到其他國家。
——中國最具代表意義的加工業者富士康在堅守深圳十幾年以後,伴隨著一系列工人跳樓事件,2009年開始大規模向內地轉移産能,這家簡單低端加工模式之集大成者仍在做最後的堅持。
現在回顧這篇報道,遺憾潛藏于每一個細節。除了上面提到的學識所限,我們在具體的操作中也可以更週全一些,比如當時應當和上海站協作,總部亦可以參與進來,來呈現一組更大規模和更具深度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