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國博的三張老照片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6日 0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劉金松

  515

  2011-04-18

  劉金松

  褪了色的黑白照片,站在中間的華國鋒正在和李先念一起,傾聽葉劍英的談話。這張拍攝于1976年10月24日的照片,記錄了當時三位領導人在慶祝粉碎“四人幫”群眾大會上的瞬間。

  與這張照片垂直排列的另外兩張則是反映群眾集會的大場景,一張是“紅衛兵和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一張是“廣大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歡慶粉碎‘四人幫’”。

  三張同樣大小的照片,橫跨十年,從文革開始到文革結束。

  歷經3年半擴建,投資25億元的新國家博物館已經重新開展。試運行期間,實行限額參觀,每天免費放行8000人。即便不是週末,如果過了上午10點,也將很難再獲得參觀的機會。

  新開張的國博館有兩個基本陳列,分別是“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以1840年為界,前者10個展廳,近3000件文物來呈現五千年文明;後者6個展廳、1280件(套)文物、875張圖片,講述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復興道路。

  “古代中國”部分尚未完成布展,目前觀眾所能看到的是講述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至當下的“復興之路”。整個展覽分為五個部分,著墨最多的是講述中國共産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28年曆史的“中國共産黨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以及反映改革開放後建設成就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部分。

  下轉05版

  上接01版

  多種科技手段的運用,讓人對歷史的追憶更為逼真。反映武昌起義的蠟像群,配上噠噠的槍聲,一下將參觀者拉回了那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夜晚;渡江作戰的巨型帆船,配上嘹亮的號角,展現了解放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時刻。

  承辦《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負責人、國家博物館展覽二部主任曹欣欣説,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復興”的主題進行佈局,通過這個佈局來表達四個選擇: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曹欣欣稱:“和主題相關的就突出,探索性的東西點到為止,不做渲染。”

  據曹欣欣介紹,此次復展,對此前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在五個展示單元中,更加突出了黨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兩部分內容。關於文革的部分,延續了以往的展覽格局。

  紅衛兵接受檢閱的那張照片上,主體人物並不凸顯。照片上旗幟、標語高舉,“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的橫幅醒目。

  這是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徵,紅衛兵們高喊著革命的口號,可以“懷疑一切”、“打倒一切”。

  立於博物館北門外的孔聖人也曾是被打倒的對象。1966年11月10日,在毛澤東主席第七次接見紅衛兵的同一天,200多人的紅衛兵造反隊伍衝到了山東曲阜,開始了砸孔廟、挖孔墳、燒古籍的“打倒孔家店”行動。

  直到今天,去孔府參觀的時候,還可以看到當年被破壞的痕跡。在一塊拼接起的石碑前,導遊會告訴你,這個由某位皇帝御賜的石碑,如何被紅衛兵拉倒,砸爛。

  畫家劉振夏,其父系國民黨高級將領,在這十年中,被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關牛棚、批鬥、隔離審查。如今再回憶起那段日子,老人很是坦然:一不希望文革再發生;二是今天的發展可能離不開文革的經驗教訓。

  出口處的留言簿上,寫滿了振奮人心的話語和對國家的美好祝福。也有參觀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位從加拿大回來的留學生寫道:“非常希望自己的祖國有自信將1840年以來的歷史完整地展現出來。”

  一位署名為“菊香”的74歲退休工程技術人員則寫道:“經驗教訓也不可或缺,甚至比成績意義更大。”在他看來,應該加上對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探討,“有些領域比較難以形成共識,但共識也是在發展中逐漸形成基本一致,比較一致比回避好。”

  翻看完這些留言,一位來自東北的老先生感慨説,“國家的胸懷應該更寬一點”,他的下半句還沒有出口,同行的老伴一把把他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