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21: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導讀:目前,若干數據都顯示勞動力市場的情況正在逐漸改善,而消費者情緒調查的結果卻顯示,大眾根本沒有感覺到這一點。道瓊斯新聞專線的麥迪甘(Kathleen Madigan)在MarketWatch撰文對這種矛盾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背後的深層次問題。
以下即麥迪甘的評論文章全文:
近期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局面正在改善,可是消費者卻在告訴我們,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
兩者之間的這種脫節正説明我們的經濟所面臨的挑戰。受困于就業焦慮的消費者顯然會更加不樂意打開錢包,而一直以來,消費開支都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引擎。
在談到就業問題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最常關注的無疑就是每個月的美國就業報告了,這一報告每月第一個週五由勞工部發佈。今年迄今為止,支薪人數正在以每月平均16萬的健康速度成長。
不過,支薪人數所反映的,畢竟只是數量變化的凈值。勞工部的職位空缺和勞工週轉調查(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JOLTS)報告才能真正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情況的變化。
2月的JOLTS報告是週三發佈的,顯示裁員自衰退結束以來已經大幅度減少,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再次尋找更多的人手了。
2月底,企業報告的空缺職位為310萬個,較之1月底的270萬個明顯增加。職位空缺率——即空缺職位與現有全部空缺與非空缺職位的比率——上漲到2.3%。當然,目前的比率較之2008年9月金融風暴開始前的最高讀數還有相當的距離。
問題在於,儘管愈來愈多的工作機會開始出現,但是消費者的想法卻沒有改變,他們依然覺得勞動力需求的局面依然像深度衰退當中一樣可怕。
Conference Board的3月消費者信心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4%的受調查者認為工作機會已經稱得上充分。這一數字在2009年3月是4.7%——當時的裁員規模——達到令人吃驚的79萬6000人——之後的兩年,幾乎可以説沒有什麼變化。
總而言之,兩邊的數據彼此矛盾——一方面是企業在尋找更多的人手,另一方面是消費者依然覺得勞動力市場一片慘澹。
這該如何去解釋?
一種理解方法將這歸為人類的心理,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消費者在美國有史以來最可怕的大衰退之一當中目睹了就業機會的急劇萎縮,現在哪怕失業率在過去四個月當中足足下跌了一個百分點,也依然是心有餘悸。
這種悲觀主義的解藥就只有時間。伴隨企業吸納愈來愈多的人手,來填補自己的空缺職位,關於支薪人數持續增長的報道最終將會改變多數人的態度。
可是,與此同時,還有一種解釋,而如果這種解釋才是現實,問題就要麻煩許多。一些職位之所以空缺,關鍵其實是在於企業找不到具備相應必需技能的人手。事實上,很多聯儲官員,尤其是明尼阿波利斯聯儲總裁柯薛拉柯塔(Narayana Kocherlakota)就持此種觀點,認為結構性失業將使得美國的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
要解決這一令人頭疼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為勞工們提供訓練,讓他們去適應那些崗位的要求。可是,當前的經濟政策在這方面可説是沒有什麼建設性可言。換言之,這裡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聯儲能夠提供的是廉價的貨幣,但是這顯然不可能用來改變工人的技能結構。正如柯薛拉柯塔在去年一次演講中所説:“聯儲可沒有辦法讓建築工人變成製造業工人。”
再培訓最好還是由政府機構來完成。不過,聯邦和州層面的政策制定者們卻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為這樣的計劃提供資金,於是乎,被裁員的瓦匠也就很難變成合格的焊工。這就意味著,空缺職位還將持續增加——儘管消費者同時依然覺得就業機會愈來愈少。
當然,現在政治家們談論的最熱門話題是預算赤字,而不是就業。(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