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2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中國鹽産業亟待整合升級
本報記者 鄭芋報道
日本地震引發的“搶鹽潮”驟然間將中國鹽業從默默無聞、穩定發展的臺後推到了臺前。作為生産公共品性質的食鹽,往往是突發事件危機當中一個關係民生的重要産品,中國鹽業在本次危機中經受住了考驗。
但圍繞鹽行業大而不強的現實,轉變産業結構的迫切性也擺在了中國鹽業人的面前。“按照中央做強做優中央企業的要求,我們正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統籌各項工作的主線,沿著新一輪‘兩步走’戰略設定的目標,努力做強中國鹽業。”近日,中鹽總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杜茂華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做大做強中國鹽業
“九年累計擴能近6000萬噸,2010年總産能突破8500萬噸。”這組漂亮的數據已經趕超美國,讓中國步入世界第一鹽業大國地位。但大而不強、産業集中度低的現狀也不容樂觀。
據記者了解,全國大大小小共有制鹽企業約2400家。一方面是“多、小、弱、散”,經不起市場風浪衝擊;另一方面是過多的制鹽企業對正常的市場秩序形成了較大衝擊,尤其不利於食鹽市場的穩定。
“佈局分散、技術裝備有待提高,前五位鹽業集團僅佔全國總生産能力的30%左右。”中國鹽業總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茆慶國告訴《中國産經新聞》記者。
中國鹽業協會專家黃偉(專欄)分析,多年來儘管鹽行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改革開放的深化,鹽行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與我國作為一個産鹽大國的地位也很不相稱。
據了解,目前我國原鹽産能前20位企業的生産能力僅佔總能力的42%,10萬噸以上的企業數量不到總數的10%。而美國3家大企業的産量就佔全國總産量(4800萬噸)的90%以上。
自1996年以來,食鹽專營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以中國鹽行業唯一的中央企業中鹽總公司為例,從2004年初到2009年底,短短6年時間裏就通過實施“兩步走”發展戰略,跨出了一片新天地。6年中,中鹽的資産增長了7倍多,年複合增長率42.1%;營業收入增長了4.4倍,年複合增長率32.6%;利潤總額增長了6.1倍,年複合增長率38.6%。2010年是金融危機以來面對形勢最為複雜的一年,但該企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6.3億元,比上年增加55.1億元,增長42%。
但像中鹽總公司這樣實力的企業,在中國鹽業市場上卻並不多。“加強行業聯合,提高産業集中度,做大做強中國鹽業,已成為全國鹽行業的共識。”茆慶國對記者表示。
産業結構亟待調整
國內鹽業市場面臨的另一問題是經營粗放,制鹽工藝技術及裝備相對落後,産品品種少,勞動率低下。
大中型海鹽企業的機械化率僅達到60%,國外達到90%以上;生産面積平均單産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4;澳大利亞一個300萬噸的海鹽場只有120多人,而我國100萬噸的海鹽場卻有4800人。大型井礦鹽企業的綜合能耗是國外先進水平的近2倍;我國鹽的品種只有100多種,而美國、日本已達到上千種。
國內多數鹽業企業已經把結構調整放在首位,比如,中鹽目前從事食鹽專營業務的企業已有20家,並在18個省市區進行食鹽批發或配送、加工業務。鹽的生産企業已達12家,分佈在9個省市區。
此外,一大批國內鹽行業的先進企業陸續加入中鹽,中鹽在制鹽和運銷方面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2005年以後,吉蘭泰鹽化集團、株洲化工廠、運城鹽化局、安徽紅四方、常州化工廠、昆山化肥廠等化工企業先後加入中鹽,中鹽産業鏈向下游鹽化工領域延伸,逐漸成長為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化工企業集團。目前,中鹽的總資産規模發展到345億元,鹽的産量超過1200萬噸,鹽化工産品總噸位達到770萬噸,形成鹽化、無機化工、農化、精化、日化等産品系列,主要産品産能躋身行業前列,部分産品進入世界和全國前列。
“今後一個時期,中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做強做優。重點突出價值創造導向,把價值創造理念融入到投資、決策、管理、文化等各個環節之中,努力實現投資回報最大化。”茆慶國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