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陳斌:事業單位最終還是取消為上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1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週末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者:陳斌

  據2011年4月10日媒體報道,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確定時間表。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公益服務新格局”。這位只見樓梯響的大家閨秀,下樓在即。

  現有事業單位將被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産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改革是甩掉兩邊、保留中間(中堅):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逐步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保留為事業單位,強化其公益屬性。

  想成就公益服務的新格局,還得追問事業單位的老根子。事業單位是計劃經濟時代身份制度的産物。前30年,國人有三種基本身份類別,從低到高依次為:農民,工人和幹部。工人農民分屬九天九地,工人編制要轉為幹部編制,困難程度不亞於農民變身為工人。事業單位員工與公務員屬幹部編制,位於金字塔頂。所謂事業單位,大致就是特定歷史時期全權政府狀態下的政府辦社會。而現代社會的通例則是,非營利性公益服務應當是社會力量主導、政府後援,而不是反過來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事業單位不能登社會的堂、入社會的室,反客為主。

  原因不複雜,政府辦企業,會形成對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惡化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況;政府辦社會,也會形成對社會力量的擠出效應,惡化新社會組織的生存狀況。空間就這麼大,養分就這麼多,政府多佔了,另一方勢必少佔。

  正因如此,在中國響噹噹的事業單位,在國際上才難覓其蹤跡。例如教師,中國差不多有近2000萬,佔事業單位員工的一半;可在美國,公立學校教師就是公務員,就是政府僱員,沒有另起灶爐,另搞一個事業單位系統,縣市一級的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將一半多的財政預算用於學校和教師。

  政府、市場與社會,本應如此這般地分清楚。中國以國企産權改革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市場取代權力發揮資源基礎性配置作用,以造就大市場、小權力。現在以事業單位改革為重點的社會體制改革,目標就應是社會取代政府,伸張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本權利,以造就大社會、小政府。如此,則目前打算保留的“中間”部分,也就應“政退社進”,儘量社會化。

  這不僅是基於權利問題,也是基於公益實體的運營需要。本次事業單位改革打算把醫療服務列入公益,經營不以盈利為目的,要予以保留。現實困難是,醫院如果一方面繼續由政府財政埋單,另一方面繼續對患者收取市價,就會延續“公不公、私不私”的奇怪局面,等於醫院把利用公共資源賺取的租金供自己花。醫院要同時滿足收錢與“不以盈利為目的”太容易了,只要把收上來的錢統統花掉、做成成本就行,漲工資、建大樓等都行,甚至還可以搞出一點虧損,以要求更多的財政補貼。

  中國要麼如英國、加拿大等,建立公立醫院體系,政府直接提供醫療服務,民眾看病不需要再掏錢,醫生就是公務員;要麼如美國等,醫療服務由市場提供,但民眾有醫療保險,醫生就是市場的參與者。這兩種情形,都沒事業單位什麼事。

  同理,把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方向很好,但也要避免將其改制為國企,才能跳出原地打轉的怪圈。

  另一個怪圈也不可不防:過往精簡行政機構,每每有人被分流到事業單位,現在事業單位改革,又有一部分人分流到行政機構。“你精簡、我膨脹”,這是否意味著兩個最難的改革必須協同進行?

  中國改革的路徑是先易後難。要捏的柿子越來越硬,所需技巧和勇氣也就越來越大。河的確要慢慢渡,但這不等於可以將目標設在半途。長久來看,事業單位的存在,畢竟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事業單位主導公益服務也就有點理不直氣不壯。要建立一個真正高效、靈活的公益體系,讓社會團體在平等競爭中自由發展,僅僅“甩掉兩邊,保留中間”遠遠不夠,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取消事業單位。自然,這絕不意味著政府可以甩手,而是以“公平撥款、同等優惠”等途徑,來更好地履行義務。

  這樣的改革,涉及的不僅是4000萬“事業人”,而是整個社會格局,要有更徹底的視野和更大勇氣,凝聚全社會共識。只有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政府的歸政府,改革才不會陷入半渡不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