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什麼是貨幣條件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4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貨幣條件,也稱為貨幣政策條件,是指根據匯率和利率等方面的相對變動情況反映貨幣政策的“寬鬆”或“緊縮”程度的指標,一般用貨幣條件指數(MCI monetary condition index)來衡量。

  該指數最初是由加拿大銀行在1994年率先採用作為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央行開始把MCI作為一種貨幣政策指示器標量,乃至作為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貨幣條件指數考察了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渠道,是在計算不同貨幣變量對實際經濟影響力基礎上編制的。貨幣條件指數上升,表明貨幣政策在收緊;貨幣條件指數下降,則表明貨幣政策環境相對寬鬆。

  存款準備金率

  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當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提供放款及創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為準備金率提高,貨幣乘數就變小,從而降低了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創造信用、擴大信用規模的能力,其結果是社會的銀根偏緊,貨幣供應量減少,利息率提高,投資及社會支出都相應縮減。反之,亦然。央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在一般教科書中,作為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準備金率被視為貨幣調控的“利器”,並不輕易使用。

  在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基礎貨幣供應過剩的特殊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把存款準備金率發展為常規的、與公開市場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動性管理工具。

  之所以要搭配使用這兩種對衝工具,主要是隨著對衝規模不斷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商業銀行購買意願、流動性凍結深度等因素的制約;而存款準備金工具具有主動性較強的特點,收縮流動性比較及時、快捷,能夠長期、“深度”凍結流動性,更適合應對中長期和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局面。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鎖定部分基礎貨幣並降低貨幣乘數,進而影響金融機構信貸擴張能力,對於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有著更大的效力。

  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經濟逐步復蘇,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市場流動性狀況,重新啟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一工具。應該説,存款準備金工具對於成功進行流動性對衝功不可沒,目前其對衝作用甚至超過了公開市場操作。

  經國務院批准,200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差別準備金制度。當時建立這一制度,是考慮到不同銀行正處於改革和財務重組的不同階段,且各自對審慎度把握不一。

  差別準備金制度把總量調控和個體風險差異結合起來,有利於貨幣政策傳導,加強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盲目擴張,是存款準備金率工具的補充。

  在實際操作中差別準備金制度主要是針對資本充足率低於監管要求的金融機構以及某些貸款擴張過快的金融機構,將其存款準備金率在一般標準的基礎上提高0.5個百分點。

  差別準備金制度在加強貨幣信貸總量調控的同時也降低了金融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普遍強化了資本約束理念,到2008年末,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全部達到8%的最低資本要求。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建立並加強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成為總結金融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之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也明確要求“構建逆週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

  經過一年多研究準備,中國人民銀行結合宏觀審慎理念和流動性管理的需要,對差別準備金制度作了進一步的規則化、明晰化,于2010年底明確對金融機構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並作為一種支持、激勵性工具加以運用。

  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基於社會融資總量、銀行信貸投放與社會經濟主要發展目標的偏離程度及具體金融機構對整個偏離的影響,考慮金融機構的系統重要性和各機構的穩健狀況及執行國家信貸政策情況等,以更有針對性地回收過多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合理、適度、平穩投放,優化信貸結構,併為金融機構提供主動按宏觀審慎政策要求,從提高資本水平和改善資産質量兩個方面增強風險防範能力的彈性機制,達到防範順週期系統性風險積累的目的。(聞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