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從“裁判員”向“運動員加裁判員”過渡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3日 2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大糧倉”變身國儲調控須回歸本位

  本報記者 王超報道

  在世界糧食危機露頭和國內通脹高企的大背景下,現行的國家糧價宏觀調控能力正面臨嚴峻考驗。在各自利益的影響下,幾大央企在收儲中並未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反而出現了“逆向調控效應”。一個獨立於市場之外的公益性收儲機構開始被業界所期盼。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份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撰寫的我國糧食調控政策的戰略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上報至國務院。規劃對2008年來我國糧價異常波動做了深度分析,明確指出,我國糧食調控的基礎與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有來自不同層面的利益博弈和衝突,致使現行的糧食調控機制已經被實質性弱化,政府調控難度和成本日益增大。

  報告認為,2010年糧食收購期間出現的搶購“亂象”中,國家糧食收儲的頭號主角中儲糧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中糧、華糧等收儲新貴也形成了“逆向糧食調控效應”,推動了糧價上行、提高了政策執行與監督成本、增加了宏觀調控的複雜性。

  “歸根結底,還是利字當頭。”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如是説。他表示,我國成立中儲糧的原意是構建“國家大糧倉”,在豐産時把糧食收購貯藏起來,在減産時再拿出來銷售就可以平抑物價。中儲糧主要執行國家的宏觀糧食調控任務,要“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近年來,中儲糧走偏了方向,已經不滿足於“大糧倉”角色,堅決要做“大糧商”。“2008年以來,中儲糧開始私下做兼業的經營業務,諸如糧油加工、物流、糧食加工企業委託業務等不一而足。而且獲利頗豐,據説已佔其收入的一大半。”鄭風田説。

  中儲糧這種從“裁判員”到“運動員與裁判員”兼職過渡,引起其他糧食加工企業恐慌。國家也開始啟動多元化收儲機制。中糧、華糧和中紡等央企也開始進入收儲體系。但由於其長期偏重於發展糧食加工和貿易,它們將競爭採購的一部分糧食囤積起來,待價而沽。由此引發的後果是中儲糧今年第一批1000萬噸中央儲備玉米補庫的計劃幾近落空,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要想增強國家對糧價的調控能力,就要打破央企各自的利益壁壘。可行的方法就是組建一個獨立於市場之外、完全是公益性的收儲機構。只有組建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才能真正起到國家‘大糧倉’的效用。”鄭風田説。

  在具體的操作上,鄭風田建議,組建這個獨立於市場之外的收儲機構可以以中儲糧為班底,剝離其營利性業務,單留下起到收儲網絡,並以此為基礎擴建到全國各地。

  與此同時,我國還要完善監管體制,避免類似亂局再度重演。“沒有打破央企利益觀的關鍵是沒能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今後對於參與糧食競價的企業實行嚴格的政策管制,明確企業的相關責任,做到權責分明,嚴格要求企業以最低收購價進行糧食收購,防止以各種方式進行變相抬價的情況發生。”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由於長時間的監管不力,中儲糧等央企與地方政府的利益糾葛已經根深蒂固。國家不出重拳根本無法改變現狀。因此,政府在監管的同時,必須輔以嚴厲的懲罰措施。一旦發現收儲人員違規操作,國家就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將其剔除出這個領域,永不錄用,必要時可追究其法律責任。”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糧食行業分析師馬文峰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