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3日 15: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文 | 本刊記者 虞立琪
伽藍集團于1997年起步于瀋陽,專注于研究、生産、銷售美容化粧品。近五年,它的年均增長率近60%-80%。目前,它擁有21800多個零售網點,覆蓋全國所有省市、鄉鎮乃至村落,也正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擴張。
兩個女人,一個在上海,一個在西昌,觀察一下她們洗臉、抹眼霜、抹潤膚霜的行為,很快會發現她們之間的差別。
上海女人塗抹的護膚品可能多達7、8種,而合肥女人則只有3種左右。合肥女人可能不太習慣使用眼霜、防曬霜,上海女人則恰恰相反。一線和三線市場消費習慣大不同,對此,伽藍集團創始人鄭春影深有體會。他最多一年有80%時間都在全國各地奔波,為伽藍旗下的“自然堂”、“美素”、“雅格麗白”、“醫婷”等護膚品尋找顧客。
他辦公室最醒目的就是一排五顏六色的蘭蔻、植村秀、嬌蘭等外資護膚品。畢業于東北財經大學的他,説話邏輯清晰,注重數據,身著黑色中華立領,身材魁梧,舉止得體,很難將這樣一條大漢與感性的護膚品聯絡在一起。
其實,創業之初,鄭就發現了不同層級市場的差別,並採取相應戰術。例如他為三四線市場提供銷售價格100元左右的護膚品,性價比要高,包裝較為精緻。而在一二線市場,則會提供更高端的産品,以300-400元為主力。
與之配套的還有促銷方式。“自然堂”在二三四線市場,非常重視贈送給消費者禮物,以及大力度折扣。伴隨著包裝精細的護膚品送出的禮物,有時候甚至是碗、茶具或其它家庭用品。而在一線城市,“自然堂”和“美素”則會舉辦很多美容護膚沙龍,講解如何能讓女性得到較好的護膚防曬效果。
這些觀察和舉措,讓伽藍集團在中小城市跑贏了跨國日化巨頭,並正準備自下而上進入大城市。“我們是國內最大的護膚品銷售渠道。”鄭春影自豪地説。伽藍2010年銷售額達到40億元人民幣。收入中的大部分,都來自二三線市場的貢獻。
他是被逼上這條路的。十年前伽藍剛成立,想進入城市的百貨商店,可沒有一家肯接受這個新兵。鄭轉戰大賣場,也沒有獲得入門資格。“百貨商場更傾向於和國際品牌合作。”他遇到的第一個麻煩未免荒誕,“不知道去哪賣産品。”
當他來到中小城市甚至農村,越向下走,發現渠道越單一,幾乎沒有商場和超市賣場,大眾日常消費主要依靠個體經營化粧品店舖。於是他全力以赴地經營這個渠道。在當時,化粧品護膚品行業對這個渠道的經營毫無經驗可言。
鄭春影採用了會議營銷的方式—類似方式在保健品行業中較常見。他召開各種各樣的會議,講解産品優點,給經銷商可觀而花樣繁多的讓利。
2002年,他將初期利潤都拿出來,給當時在三四線市場紅火的美容店投入設備,讓它們成為自己的加盟店。設備、床,連被單都直接拉到這些美容院,只要求對方做一件事:接受伽藍培訓,銷售“自然堂”。“你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網絡,接下來它就會自己運行。”鄭春影説。
他對自己的産品有足夠自信。他曾給每位代理商幾十個名額,由他們尋找合適的經銷商試用伽藍産品,將所有産品每樣一份進行試銷,如果一個月後覺得銷售效果不好,分文不取,結果一個月後試銷者全部成為了伽藍的經銷商。
鄭也承認,這種方式用於開拓一線市場根本行不通。一線市場以大商場為主導。而在三四線市場,小而分散的經銷商則是主力,他們風險承擔力較小,更需要企業去推動。
實際上,鄭依然有“商場情結”,幾乎“看到商場必進”。他喜歡看那些國際品牌如何呈現給消費者,銷售人員怎樣與消費者溝通。2006年,在三四線市場成功擴張后,伽藍開始研究消費者。鄭認為,這是伽藍能逐漸擺脫低端形象的原因之一。兩年後,伽藍自下而上全面拓展渠道。配合此計劃,鄭春影對旗下各品牌進行戰略調整升級,全面引入國際4A廣告、品牌、媒介、公關等外腦。他還把400多家商場負責人請到上海進行溝通,由他主講伽藍想如何打造品牌,引進“自然堂”和“美素”對百貨公司有哪些好處。2008年底,伽藍進駐的商場數量一下由100多家提高到400多家。
“通常,國內品牌只研究渠道不研究消費者,而外資品牌更多的是只研究消費者不研究渠道”。他説,這就是外資品牌“下沉”到三線市場,國內品牌“上浮”到一二線市場時的最大障礙。伽藍的做法是消費者與渠道並重。“如果要維持三四線的優勢,就要學會以消費者為中心。”他強調,而這也正是“三線之王”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三四線市場爆發出的商業活力不容忽視,鄭春影押對了寶。
對於國際品牌的下沉,鄭春影自稱沒有感到威脅。底層市場太大了,誰的嘴再大,一口也吞不下。鄭認為,現在還是大家一起教育消費者、培育市場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