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儲蓄銀行危機警示我國房地産信貸風險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當代金融家》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 /付兵濤

  得益於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的緊急救助措施,韓國儲蓄銀行擠兌事件已基本歸於平靜。事實上,由於儲蓄銀行總資産佔韓國銀行業的比重很小(2010年9月末,105家儲蓄銀行總資産佔韓國金融機構總資産的比重只有大約3%),擠兌事件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此次韓國的危機,對我國防範房地産信貸風險卻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首先,經濟上行階段也可能發生銀行危機。一般來説,金融危機特別是銀行危機往往發生在宏觀經濟下行週期,但此次危機發生時,韓國經濟並沒有處在這個週期。2010年韓國GDP同比增長6.1%(為2002年以來的最高增長率),失業率從2010年初的4.8%下降到年末的3.5%,物價水平平穩,經濟處於明顯的上行階段。這警示我們,“只要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水平,中國的銀行業就不會出現問題”的觀點可能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房價上行並非房地産信貸安全的充分條件。危機發生後,許多評論將之類比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前,韓國儲蓄銀行大量介入房地産業,而且貸款條件放鬆、杠桿率提高,2010年以來,韓國央行加息打壓房地産市場,進而導致銀行危機。這種分析大致上是正確的,但與美國次貸危機的一個很大不同在於,美國次貸危機(從2007年4月份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倒閉算起)發生在美國房價下降階段(美國CS房價指數2006年7月份見頂),而韓國儲蓄銀行危機發生時,韓國的房價仍處於上行區間。這打破了此前關於國內房地産信貸風險的一個觀點—只要房地産價格繼續上漲甚至保持穩定,銀行的房地産貸款就不會出現風險。

  再次,銀行信貸對房地産依賴不宜過大。歷史經驗表明,銀行對房地産貸款投放過多往往都是以銀行危機終結。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此,愛爾蘭的銀行危機是如此,當前的韓國銀行也是如此。根據韓國央行的數據,截至2010年12月末,韓國銀行業總貸款餘額為1315萬億韓元,對公和對私房地産貸款469萬億韓元,佔比高達35.7%。與美國和愛爾蘭的不同之處在於,韓國的房價仍處於上漲通道,韓國銀行信貸對房地産的依賴度也沒有達到愛爾蘭危機之前的水平,因此儘管目前出現了幾個小的儲蓄銀行危機,但整個銀行業並沒有問題,但是將來呢?畢竟,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韓國的房地産市場已經持續上漲了12年(2008年底2009年初曾略有下降),隨著房地産貸款不斷增加,而房價泡沫不斷膨脹,積累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而中國,與韓國的這一情況,又是何其相似?

  最後,整體安全難保結構性風險。危機發生後,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曾表示,儲蓄銀行的總體情況健康穩定。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整體健康並不足以防範結構性風險。這一點,對中國則顯得尤為重要。第一,中國銀行業對房地産(包括個人和對公)的貸款佔比在25%左右,明顯低於韓國和愛爾蘭的佔比,但個別小銀行的房地産貸款佔比已經超過30%。而且,考慮到中國商業銀行貸款對抵押物(主要是房地産)的依賴度比較大,中國銀行業對房地産的依賴度已經很大。第二,中國銀行業房地産貸款的準入標準相對嚴格,貸款成數也比美國、愛爾蘭、韓國等低,但在目前大概6萬億的個人住房貸款中,有約3萬億是在2009年和2010年發放的,這兩年正是房價快速上漲的時期,特別是2009年發放的房貸準入標準和首付比率要求都明顯放鬆。第三,儘管大部分貸款購房人應該都是以自住為主,對房價下降的抗風險能力較強,但仍有一定比例屬於投資和投資型貸款購房。在房價下跌時,這些人違約斷供的風險很大,而更大的風險還在於,銀行目前並不掌握這類購房者數量和佔比的準確數據。

  (作者單位為中國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