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1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商人》雜誌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龐大的國企,尤其是央企陣營在中國社會經濟體系中扮演著國民經濟支柱的角色。什麼是國有企業?一般分析認為,國有企業的本性包括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一是全民性,也就是説,國有企業的“股權”每個公民都有份;二是公共性,也就意味著它的收益要回歸全民。多年以來的國企改革,不外乎就是在上述兩個方面不斷地進行各種嘗試,以期獲得最佳結合點。國資委關於推進央企整體上市的政策同樣如此,但事實在於,這些嘗試基本上沒有達到目標。相反,從現在國企的種種表現來看,它們正在遠離其本來的屬性。正如安邦高級研究員賀軍所指出的,中國的國有企業出現“異化”現象。
什麼是“異化”?在賀軍看來,其核心特點是從“全民所有”變成“部分人所有”,也就是為部分既得利益集團所有,現有的國企系統內部就是利益集團的主體部分。儘管政府部門再三表態,國有企業的利潤,內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的,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一般行業相比,石油、電信等國有壟斷行業的員工平均待遇要高得多。據國家審計署披露,從2004年至2008年,七家央企將10346.61萬元收入直接用於發獎金、補貼和招待等開支。有統計表明,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大型商業銀行等7個壟斷行業職工佔全國職工人數的8%,而其工資和福利收入卻佔全國總額的50%以上。在一家國有金融機構總部擔任部門經理的人士曾坦言,“工資高得不符合國情,其實我心裏並不踏實。”網絡上不時披露的某些大型國企高管“帝王般”的實際待遇和職務消費,並非都是虛言。
國企“異化”的另一個表現,在於國企壟斷集團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異常強大,這種能力在出現任何涉及其利益的改革之時,都顯現無遺。國內石油行業的一位央企人士就承認,國家發改委、國資委等國務院部門在做重大決策之前,都要徵求他們的意見。雖然在現代社會中,各種利益集團去遊説和博弈政策是正常現象,但問題是中國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資源動員能力和影響力差別太大,國有企業則是標準的強勢利益集團。在近些年的市場化進程中,這種利益格局還在不斷固化。
如何改革日益嚴重的國企“異化”局面?雖然“全民所有”在實際中被篡改,但賀軍指出,這並不意味著要立刻展開大規模、徹底的國企産權私有化改革——這種方式不僅阻力太大,而且震動也很大,容易對中國社會造成破壞性影響。賀軍認為,從現實、漸變、平衡的原則出發,未來國企改革的重點應該聚焦于收益分享,把國有企業的收益部分提取出來,真正用於“全民”。
實際上,目前“洶湧”的社會輿論正是集中在收益共享。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起,將5個中央部門(單位)和2個企業集團所屬共1631戶企業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要適當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這是自2007年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來,國務院首次提出提高央企向國家分紅的比例。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一是上繳比例過低。據財政部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國有企業2010年實現利潤19870.6億元,同比增長37.9%,利潤非常可觀。但2010年國企只拿出5%左右上繳“紅利”。按照國際慣例,上市公司股東分紅比例為稅後可分配利潤30%-40%之間,國有資本向國家上繳盈利普遍高於這個水平,英國盈利較好的企業上繳盈利相當於其稅後利潤的70%-80%。二是存在嚴重的“體內循環”問題。以國有資本紅利為主要來源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主要定位於調整國有資本在不同行業與企業之間的配置狀況,並不注重公共福利。數據顯示,2008、2009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553億元,主要用在産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重組補助等方面,而2007、2008兩年,國企紅利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的支出只有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