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14: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金融報
根據媒體的報道,北京市住建委的保障房建設細則中提出,北京將鼓勵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國有土地,建設公共租賃房。同時,包括上海、廣州、鄭州等在內的城市,或已出臺類似的地方政策,或已經在實際操作這樣的模式。
隨著樓市調控的深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快。根據相關計劃,今年我國將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加速,無疑是我國建設多層次房地産市場的關鍵一環。但就目前來看,保障性住房建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土地供應缺口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2010年,全國住房供地計劃為18.47萬公頃,實際完成12.54萬公頃,同比上年增長64.1%,但僅僅完成全年計劃的67.9%。而國土部近期公佈的結果則顯示,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發展願望強烈,各地均出現用地需求高漲的態勢。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31個省(區、市)都反映計劃指標不足,多數反映下達指標只能滿足需求的1/3。雖然目前市場普遍預期,2011年全國供地總規模可能與去年總體持平,而且其中保障性住房供地將大大增加,但不可否認,與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需求相比,今年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應量仍有所不足,而要彌補這一缺口,單靠政府可能力有未逮。
因此,筆者認為,此次各地方能夠鬆綁企業閒置土地建設保障房,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這符合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初衷。其實,在房改之前,我國的房地産市場供給主要有三大來源:政府建設、集體和企業自建以及商品房。但在房改之後,集體和企業自建住房停止,政府建設也多局限于舊城區改造,而商品房可以説成為整個房地産市場唯一的供給來源。雖然近幾年政府也加快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但未能改變商品房一家獨大的局面。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顧歷史,我們並不否認,房改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十年的飛速發展,但同時筆者認為,當年房改的步子或許邁得太大了,才導致了當下房地産市場一系列頑疾的産生。如今我們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正所謂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向歷史回歸,進一步拓寬房地産市場的供給來源,不失為明智之舉。
筆者認為,鬆綁企業閒置土地建設保障房,可以首先鼓勵企業為職工建設廉租房和公租房性質的職工宿舍。一方面,這能夠切實幫助那些剛到崗職工解決住房困難。另一方面,根據《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規定,工業用地可以使用不超過總用地面積7%的土地,建設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同時由於該類住房用於租賃,不涉及土地性質轉換,從法律的層面上看,與現行規定並無衝突,實行起來將比較容易。而從長遠的角度看,政府應該通過直接補貼、政策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參與到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去,讓企業在滿足單位員工需求的基礎上,將多餘的房源交給地方政府統一安排平衡,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整體供應量,幫助社會上其他符合條件的家庭解決住房困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有關部門也需要制定相應的項目審批、工程監督和項目驗收制度,以保證這些單位的住房建設工程是在政策範圍內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