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楊紅旭 (作者係房地産研究人士)
近段時間以來,高層分路奔赴全國調研,其中關於房地産業的表態引起了媒體廣泛關注。在房地産調控強力推進的敏感時期,確也可以從中惴悟出一點官方意圖。
溫家寶總理在寧波主持召開滬、浙、蘇三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強調:住房供應和房價問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中央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責任。李克強副總理在吉林表示:今年開工建設千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繼續推進棚戶區改造特別是加大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力度,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重大標誌性民生工程,是各地特別是城市政府的一項硬任務。
顯而易見,國務院兩位重要官員不約而同地要求各地切實落實中央的房地産政策。側重點有別:溫總理強調以調房價為核心的房地産市場政策,李副總理強調以保障房為重點的住房産業政策。據此可知,今年房價不穩,樓市調控不止;保障房推進不力,約談問責落地。
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説今年是房地産業的“攻堅年”,而且圍繞兩條“戰線”進行。第一條線是調控市場,重點是調房價。本輪房地産緊縮始於2009年12月的“國四條”,至今已經歷了去年1月的“國十一條”,去年4月的“國十條”,去年9月的“國五條”,今年1月的“國八條”。林林總總,“國某條”子子孫孫不絕,從中也反映出一點:調控房價難度實在大。
然而,住房關係民生,此事正如去年12月26日溫總理在中央廣播電臺節目中所言:“在我的任期內,一定要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還要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絕不會退縮。”恰巧一個月後,也即今年1月26日,“國八條”橫空出世,嚴厲程度史無前例,其中包括限購令大範圍推行,要求各地制定年度新建住宅價格控制目標等。
然而,即便中央嚴厲如此,我們依然看到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實過程中的老大不情願。原本中央要求符合限購條件的城市,須在2月中旬之前實施,結果很多城市拖拖拉拉,甚至至今仍可能有城市未落實。至於房價控制目標,更是掀起軒然大波,原本要求一季度末之前出臺,結果截至3月31日,全國657個城市中,仍有49個未出臺;而在出臺的城市當中,在制定房價目標的過程中,多數未考慮“居民支付能力”,以至於3月29日晚,住建部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更多地徵求社會意見。
見怪不怪。在房地産調控上面,地方和中央存在着利益方面不同考慮,説起來複雜,單以廣受社會抨擊的所謂的“土地財政”而論,並非全是地方政府的錯,“事多稅少”的不合理分稅制,確也是實情。不管如何,落實房地産調控,已非簡單的經濟問題、權益之爭,地方政府理應以大局為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4月上旬開始,國務院派出8個督查組,對16個省(區、市)貫徹落實國務院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措施情況開展專項督查,以確保調控目標和各項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到位,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中的問題。
第二條線是加強住房保障。眾所周知,2000年以來的房地産“黃金十年”,住房保障成為被多數地方政府遺忘的角落。2007年,以“國24號文”為標誌,中央開始督促地方“補功課”。一方面,增加保障房建設規模,2008年制定“9000億元安居工程投資計劃”,2010年實際新開工590套,今年計劃開工1000萬套,“十二五”期間計劃新建3600萬套。另一方面,完善保障産品體系,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棚戶區改造房、限價房、公租房等,尤其是完成了以經濟適用房為主,到以公租房為主的戰略轉變。
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絕非小數字,需要地方政府花大力氣、創新模式,進行供地、融資、建設,以後還有如何運營(尤其是公租房)的問題。中央的思路很清晰:利用3-5年的時間,逐漸形成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的“雙軌制”。而在這種合理、健全的住房供應體系形成之前,保障房建設必須緊,穩定房價不能松。而今年,正是完成此雙重任務的“攻堅年”。對此,地方政府、開發商及所有行業相關群體,都應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