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陳一舟:買成品油為啥跟美國比裸油價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06: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陳一舟

  國家發改委再次上調汽油柴油價格。發改委表示,成品油的銷售價格分為“裸價”和“稅”,按銷售價格算,美國全國平均6.38元人民幣,加州7.02元人民幣(均按現行匯率計算),略低於我國,但如果按不含稅的價格算,全美平均5.64元人民幣,我國為4.66元,還是低於美國的。且我國的油價遠遠低於歐洲,可以説,除了産油國,我國成品油的不含稅價格是最低的。(《京華時報》4月7日)

  早在2009年,中石化方面就曾宣稱中國裸油價比美國低。倒也不是虛構,因為有數據為證。這種邏輯看上去沒啥問題,但仔細一想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裸油價終歸只是一個“專業術語”,裸油價再低,對於消費者來説也沒有任何意義。這就等於是讓我們購買使用著含稅的汽油,卻去跟美國人比不含稅的價格,然後得出一個“低於美國和歐洲”、需要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漲價有理結論。

  裸油價低於美國,但國人的實際消費支出和承受壓力卻遠遠大於美國。美國每升油只有平均0.74元人民幣的稅負,而中國每升油的稅負卻達3元人民幣以上,這便是現狀。既然銷售價格在不斷地與國際接軌,那麼在流通和銷售環節領域的各項稅費也該“接軌”降下來,在高稅負之下,去跟美國比“不含稅的價格”,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

  其實,無論是含稅的汽油價或者是不含稅的汽油價,跟美國或者歐洲發達國家都沒有什麼可比性。首先在於,國內石化行業是一個壟斷市場,壟斷産品的價格並非由市場供求雙方自發調節,並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美國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和消費能力都大大低於美國人,怎麼去比?同樣的價格,在美國合理,在中國就不合理。因為商品的價格與民眾的承受能力緊密相關,一旦不成比例,就説明價格中可能有水分。中國水平的收入去承受美國水平的油價,怎麼看都令人無語。

  需求的增長以及對外原油依賴度的提高,為成品油價格持續上調奠定了基礎。成品油漲價並沒有“原罪”,問題的關鍵在於:其一,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國內商品價格不斷與國際接軌,但國際化的價格仍附著著“不國際”的過高稅費,導致民生壓力過重;其二,國民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提高的速度滯後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通脹壓力下商品價格全面上揚——“發展中”的收入與“發達”的消費水平“聯姻”,出現“矛盾”是必然的。這才是“含稅油價比美國高”背後的真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説,降低稅負和提高民生收入,在“含稅油價比美國高”的語境下,已經成為很迫切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