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不會放棄保障房建設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7日 23: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995年,對於劉曉光和首創集團來説非同尋常。那一年,時任北京市計委副主任的劉曉光受命擔任首創集團總經理。而當時的首創是只有15億凈資産,由100多家小公司組成的爛攤子,投資的領域五花八門,最難的時候只有300多萬現金,連工資也發不起。為了扭轉困境,劉曉光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1997年到1999年,首創消滅了下屬的8個虧損企業。2003年,劉曉光帶領首創置業成功在香港上市。經過16年的發展,首創集團已經成為擁有5家上市公司,總資産超過800億元的多元企業集團。伴隨著企業成長壯大,劉曉光也一直嘗試著企業體制的改革,雖然屢遭失敗,但是他坦言會一直堅持嘗試。

  權靜:我們很多網友,也很關注首創一路的創業的過程,包括您個人的創業的經過,能不能跟我們講講,最開始的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劉曉光:那時候92年的時候黨的機關辦企業,叫龍下海、虎下山反正都下去,紀委、辦公廳、財政的,到了95年清理整頓,集合起來,就組合成了首創,什麼都沒有,有1億多現金,分佈在100多個企業裏面,基本上是虧損,到底怎麼發展,我們展開了一場大討論,首創是幹什麼的,幹地産打不過當時的張寶全,幹水做不過排水集團,做高速路,做酒店做不了段強他們,首創到底幹啥,當時我們提出來以投資銀行為先導,以企業為背景,兩個輪子互動,這麼一個背景出來了,一方面是金融,一方面是産業,産業有利潤輸送到金融,金融再融資,我們為什麼走的這麼快呢?這條路幫了我們。一般的企業老老實實宣傳的時候,我們研究融資的問題。這是我們當時的模型,使我們發展比較快一點。

  權靜:95年您是北京計劃委員會的副主任,總經濟師,後來在體制內和市場化的競爭當中,包括企業所有制的轉變,您是怎麼處理的?

  劉曉光:我們一直也在思考轉制,轉制的核心是動力機制,動力的核心是管理層和職工持股,但是都沒有做成。比如首創股份,當年上市,我們有5千萬內部成分股,剛要變現的時候,發了一個通知,取消了。首創置業在香港上市,我們也希望有幾千萬的內部成分股和管理層股,種種審批的手續發展慢也沒有做成。後來我們做了一個小改制,首創集團中層以上的幹部,必須參與每個公司的改制。哪怕你出2萬塊錢,也是出了。叫連心連股連力,改了一段時間以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後來不讓做了。就是你不能夠控制你下面企業的股份。04年的時候,我們想了一個更大的設想,乾脆我們跟國際上直接合資,形成一個國際化的企業,形成合資以後,管理層有股權,後來也失敗了。為什麼失敗了呢?當時接近成功了。首創集團有很多上市公司,當時跟投資者的對價是凈資産乘以1倍,國家證監會下了一個通知,你只能是總的市值乘以90,凈資産是5塊,市場價是30,30乘90%,投資者進不來了。我覺得這個不公平。所以改制來講,我們始終沒有更大的動作,柳傳志成功了,第一個有了上級的支持,國家的支持。第二本身他們原來就有所謂的受益分配權的概念,接下來他們拿到30股,再接下來中科院賣出了30股,基本上是混合所有制的,還是以國有性質為主,但是運作方式上完全是民營化的方式了,柳傳志他們做的很好。

  我想中國下一步企業的前景可能也應該是混合所有制,有國有、外資、股民。每一個股東拿著槍等著你呢,如果你只是一個股東,這個治理結構不可能是真實的。一股獨大,董事會都是假的,沒有約束。一定是所有權上的多元化,股份化,運作方式的市場化。這才能使企業有前有力的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