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瘦肉精背後:社會化大生産模式之難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我們每小時處理生豬的能力從600頭銳減到300頭。”雙匯公司董事長萬隆説,瘦肉精事件之後,為確保安全,雙匯實現逐頭生豬在線檢測,這條措施的實施使得雙匯“緊急剎車”。

  在此之前,雙匯就像一輛高速發展的“戰車”,從1990年首次年銷售收入1億元,到2005年已經突破200億元,到“十一五”末,肉類産量進入世界行業前三強,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為“十二五”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打下基礎。

  一份研究報告稱,“冷鮮肉市場未來5 年的複合增長率在25%左右,到2015 年冷鮮肉年消費量將達到1500 多萬噸,市值達2 萬多億元人民幣。”

  這種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卻是行業整體生産方式危險系數增高,由於局限于産業化大生産的推廣,目前肉製品行業內,無論雙匯、雨潤,還是金鑼,都長期在依靠OEM訂單(即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生産方式,將別人飼養出來的生豬經過簡單的屠宰分割等工序後,貼上自己的牌子,進而實現附加值提升。

  行業生態

  “我只是個殺豬的”,這是瘦肉精事件發生前,諸多肉類加工企業的口頭禪,而瘦肉精事件之後,“殺豬的也會養豬”,是這個行業正悄然發生的變化。

  瘦肉精事件,正是源於肉類加工企業缺乏對上遊生豬養殖、屠宰等環節的掌控。鋻於此,身處旋渦的雙匯立刻打出了要自建養豬場的旗幟。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近日表示,雙匯集團將加快養殖業發展,進一步完善雙匯的産業鏈,提高企業對産業鏈上下游的控制力,確保産品安全。

  根據雙匯集團官網顯示,雙匯集團每年消化3000萬頭生豬,而雙匯自建養豬場一年出欄生豬約為30萬頭。這意味著,自養比例僅為1%,雙匯每年肉類加工所需的絕大多數原料,都來源於對外收購。

  對於雙匯親自養豬的現象,農業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檢測室主任樊福好表示,這有助於加強肉製品企業對源頭的控制,解決目前散養模式在養殖和飼料等環節存在的問題。

  “雙匯現在這樣做也是被逼出來的,按照國外的做法,養殖就是養殖,屠宰就是屠宰,産業分工很細,你不可能讓批發市場一個賣肉的攤戶也自己去養豬,自己去屠宰吧。”

  一位業內人士稱,加工業本身屬於兩頭在外的業務,場外風險、不可控風險本來就很大,現在,瘦肉精事件通過養殖戶環節被添加的事實已經得到充分證明,這也意味著,無論行業老大老三,還是無名之輩,只要你沒有自己的養殖場,風險就存在。

  與萬隆宣佈雙匯將斥資上百億元大舉入侵養殖場相比,南京雨潤食品卻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3月29日,雨潤食品集團主席祝義材就瘦肉精事件對公司的影響回應説,事發後,集團已立即對豬肉進行檢測,還增加了數項檢測項目,地方政府已抽檢的産品中也沒發現瘦肉精。他指出,事件對行業有警示作用,可促使政府更規範豬肉供應市場,有利於整體行業健康發展。但他表示,為專心發展屠宰業務,雨潤暫不考慮自建養豬場,仍會繼續從養豬戶購入生豬。

  “可以確信,政府有關部門下屬機構玩忽職守不是第一次,這意味著,政府為企業設置的第一道安全閘門幾乎是無效的。”北京東方艾格、中國豬網等一些涉農機構分析師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詢問時紛紛表示,肉製品行業的質量缺陷是與生就有的,“他們自己都不養豬,卻一味在按照瘦肉率給養殖戶結算付款,這不是説明,他們知道自己一旦進入養殖業,動手添加瘦肉精之後,會惹上更大的麻煩。”有觀點認為,肉製品行業作為特殊行業,其生産原料並不適宜外包,也很難用標準化的工序去要求成千上萬的養殖戶,這一背景下,肉製品行業企業集體淪陷就成為必然。有業內人士稱,養殖也需要規模化,如此才能標準化生産,但這並不等於肉製品加工企業自己去養殖,社會還是有分工的,只有分工才能提高效率。

  “産業大生産”之難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喬玉峰指出,長期以來,自己不養豬是國內肉製品加工巨頭最大的短板。他透露,國內在豬源自給方面做得最好的企業,如四川高金食品、北京順鑫農業以及天津寶迪等為數極少的肉製品企業,其最高比例也不會超過50%。

  但要想改變這種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這種散亂生産、集中收購的模式,實現社會化大生産(即大規模養殖、大規模屠宰、大規模生産),企業遇到了不少社會掣肘。

  長沙新五豐等專門養豬、幾乎不涉及大規模屠宰的企業有關負責人則表示,養豬比屠宰業的門檻更高,風險更大,這是肉製品加工企業不願意養豬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屠宰業資金流轉速度非常快,但養殖業相對較慢,建一個百萬頭養殖場最少需要幾十億元的資金沉澱其間,對習慣於馬上見效、兩頭謀利的屠宰業企業而言,這是不划算的。幾乎同時,興建大型養殖場通常還會受制于土地屬性難定義、土地審批程序複雜等諸多瓶頸,堪稱費時費力不討好。

  濟源雙匯的一位高管也坦陳,發展養殖業的主要問題有兩點,一是徵地問題,按照規定,養豬豬舍、養豬場的道路算工業用地,廠房很難批下來。萬隆也表示:“我們跟日本合作上馬一個大型養雞場,從深加工到屠宰到養殖。弄了兩年才把徵地,包括建廠等一切手續健全。下一步雙匯發展養殖業將儘量集中在山區荒坡地。不佔農田,審批起來容易一些。”其次環保投入成本也非常高。去年雙匯在葉縣的一個養殖場,僅污水處理的成本達到每頭豬50元。

  但也有專業人士稱,如果不能解決社會化大生産的話,仍然採取這種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方式,食品安全的系統性風險仍難以克服。三鹿和雙匯的問題已經做出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