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影響“通脹”走勢的四種關係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1日 22: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夏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匯添富保本基金經理 陸文磊

  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通脹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防通脹已經成為今年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只要通脹高企,政策就難以放鬆,市場就難言樂觀。但如果仔細對通脹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可能問題就沒有那麼簡單,至少有以下四個關係是需要思考的。

  首先,是同比和環比的關係。今年市場對通脹的一個普遍預測是前高後低,上半年通脹壓力大於下半年,這主要是針對同比數據而言的。但同比數據有個重大的缺陷,就是受到基數的影響。市場是具有前瞻性的,影響市場的是通脹的變化速度,但這個變化速度用同比數據是無法有效衡量的。正是因為同比數據存在缺陷,所以歐美等國家公佈的統計數據,除了同比之外,還有季節調整以後的環比(折合年率)數據,後者更能真實的反映通脹的變化速度,對市場也更有參考價值。

  其次,是通脹數據與真實通脹環境的關係。目前,市場對通脹的關注往往聚焦在CPI上,如果説CPI是測量通脹的一個溫度計的話,光用這一個溫度計是無法及時、有效、全面的測量通脹環境的。CPI主要反映的是下游的消費品價格,生産資料價格並未涉及,並且因為某些原因,統計數據和人們的實際感受可能存在差異。如果要前瞻性的看待通脹環境的變化,並判斷政策走向,需要觀察包括PPI、重要産品的産能和供求等多方面因素,並結合實際感受去做出判斷。

  再次,是通脹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多高的通脹算是高通脹?會挑戰政策的底線?在看這些問題的時候,市場會把目光集中在通脹的短期波動上,而忽略不同經濟階段通脹中樞的變化,事實上,後者也是不容忽視的。過去10年,中國的CPI平均年漲幅只有2.2%左右,是一種典型的“低通脹、高增長”狀態,這在無形中造成了3%的CPI似乎是一個政策分水嶺的概念,3%以上的通脹被認為是較高的通脹。實際上,過去通脹較低背後很重要的經濟動因是勞動力的未充分利用,但隨著勞動力拐點的到來,以及人均資源消耗量的增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價格持續上漲很可能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很多國家在勞動力拐點出現以後,都經歷過一個比較長時間的相對高通脹階段。所以我認為未來幾年市場對通脹的容忍度會有所提高,但無論對居民還是對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最後,是通脹和宏觀調控的關係。宏觀政策的作用是熨平短期經濟波動,但對於結構性因素或突發的供給層面衝擊引起的通脹是無能為力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發達國家的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往往會更加關注核心通脹指標,即把食品、能源等短期波動比較大的因素剔除在外,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短期擾動因素帶來的通脹波動對政策的干擾。簡單的將通脹高低與緊縮力度強弱劃上等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