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北京樓市:成交低迷 新盤簽約量不足六成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1日 16: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北京樓市:成交低迷 新盤簽約量不足六成

  記者探訪北京樓市發現 儘管成交低迷但市場折扣依然未見鬆動

  “限購”滿月

  《家天下》記者天下行北京站

  樓市新政實行已有月余,各地樓盤打折、優惠的新聞頻出。但在北京,記者卻發現,目前大部分樓盤折扣均為以往的慣例折扣,並不是因新政而實施的;此外,新政前沒有打折的樓盤,直至目前絕大多數仍然“堅守”價格沒有進行優惠促銷,樓價並未出現明顯鬆動。開發商表現出的是一種“觀望”態度。

  與開發商的相對“淡定”不同,靠佣金“出糧”的地産仲介卻明顯表現出焦灼的一面,有的仲介公司急忙關門避淡市,仲介從業員則在抱怨收入低之餘,更有了轉行的念頭。房屋租價則因外來人口被“限購”、銷售量的放緩而明顯呈現上漲的態勢。

  成交低迷:

  新盤簽約量不足六成

  北京某豪宅盤負責人梁小姐表示,在房地産調控尤其是“限購令”的“重壓”之下,北京樓市最顯著的變化是成交相當冷清,儘管房企目前仍沒有大舉降價的舉措,但面對著幾乎是“零成交”的壓力,相信在推新盤速度減慢之餘,接下來手頭有貨的房企為了追求成交量,會有一定的價格“跳水”舉措。

  據北京市房地産交易管理網數據統計,截至3月23日,北京今年內入市的商品住宅項目合計為20個,共提供商品住宅4874套;其中,已經簽約的住宅套數為2679套,整體的簽約率僅為55%。

  業內人士認為,去年北京土地供應集中在下半年,預計今年房屋供應高峰也將出現在下半年。因此,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特別是城區的住宅供需關係可能依然緊張,這導致了房價明顯下調的可能性非常小,預計到下半年,隨著供應量的加大,部分郊區才有可能會率先出現價格調整。

  某上市公司的營銷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現階段為了想追求成交量,給予買家一點優惠肯定是對促銷有幫助的,但問題是,只要一降價就會出現老業主要求退房的糾紛,甚至有新購房客戶要求能夠簽訂不降價的保障條款。這些現象也都影響了在售項目的降價舉措。

  仲介鬱悶:月薪不夠租房支出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受樓市政策“衝擊”最大的目前還不是房企本身,而是處在營銷一線的樓市代理。當記者前往鏈家地産一地鋪打探成交行情時,負責二手樓買賣的許小姐説:“這兩周我一張交易單也沒開,我現在一個月的底薪只有1000多元,還不夠支付我的房租,再這樣下去,必須考慮轉行了。”

  統計顯示,進入2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環比減少60%以上,3月前3周成交和2月持平,成交量明顯降溫。

  我愛我家的營銷員王先生對於市場成交轉淡的理解是,一方面是由於政策的打壓導致了買家存在明顯的觀望情緒,加上外地人買房,必須在本地工作滿5年以上,並且要在當地繳納社保,這都是阻擋入市的門檻。加上擁有兩套住房的北京人被“限購”,從市場需求方面來看,100個人中將有近1/3的人受到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由於不少二手房業主大多擁有多套住房,閒置的房子也大多處於租賃狀態,因此,本著賣便宜了還不如租的心態,所以也就“持房”觀望。因此,令二手房買賣交易呈現出有價無市的僵局。有媒體人士更透露,近期,北京樓市的一個新動向是不少仲介紛紛關閉了部分地鋪,以減輕成本支出。像在北京排名靠前的仲介公司鑫尊置業單是2月份就關閉了50多家門店。

  租金上漲:

  外地人成了“冤大頭”

  “限購令”的出臺,使很多外地戶口但在京有購房願望的人,由於無法提供社保、納稅證明,儘管手裏握著大量的資金,也無法買房,他們只能轉向租賃市場,從而成為抬高租金的“冤大頭”。另一方面,購房不滿5年將徵收全額營業稅的規定,致使不少賣房者由售轉租,客觀上也提高了房租價格。

  根據協成機構的統計,“限購”剛出臺,北京市的房屋租賃市場成交量就呈急升狀態,今年北京地區房租的漲幅同比增長20.06%,環比增加3.38%。房租的漲幅超過了房價漲幅。“我愛我家”一位經紀人説:“現在我每天都有5~6單的租賃合同要簽,而且放租的價格也日漸看漲,幾乎是一日一價。阜成門靠近金融街商圈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兩房單位,1月份的租價在8500元,而現在已經達到了1.45萬元。”業界人士表示,儘管房租在每年春節過後都會有一波上漲,但今年北京部分熱門小區及商務核心地區漲幅較大,則是由於成交的受限而導致的。

  業內視點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目前北京房價未現明顯鬆動跡象,但已出現苗頭。像遠洋一方二期日前就打出了8.4折的優惠信息,並成為市場的熱銷盤。北京房地産協會秘書長陳志預測,目前政策調控力度不減,金融支持從樓市撤出,保障房大量建設,房地産法律法規不斷推出,房價下降是必然趨勢。(記者 王荔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