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企“退房”週年 在利益與秩序中尋找平衡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1日 1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去年的3月18日,在央企地王盛行於世,甚至上演了一日三地王的瘋狂背景下,國資委迅速召開新聞發佈會,勒令78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産業務。如今,“央企退地令”執行已滿一年。一年來,央企退出有序進行,在14家央企已退出房地産業務的基礎上,今年還將退出20多家,多數推出的房地産項目也紛紛活躍在各大産權市場之中……。面對當前居高不下的地價和樓價,央企退出房地産依然是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時間表:2013年收尾

  去年的3月22日,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召開部分中央企業會議,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15個工作日內制定退出房地産業務的方案。這是國資委第一次針對央企近年來在房地産業高調舉動作出回應,也拉開了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的序幕

  2010年3月18日下午,國資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命令78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産,同時公佈了16家房地産央企名單。緊接著在去年的3月22日,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召開部分中央企業會議,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15個工作日內制定退出房地産業務的方案。這是國資委第一次針對央企近年來在房地産業高調舉動作出回應,也拉開了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的序幕。

  與此同時,銀監會也出臺監管措施來加快進程。去年12月16日,各銀行根據監管部門下發的“紅名單”,要求分支行對名單中所列示的16家房地産央企提供房地産開發貸款的授信額度,對除了16家之外的房地産央企,存量貸款要採取保全措施,儘早回收。存量到期收回的,項目貸款無法續貸。原則上不得對16家以外央企提供新增房地産開發貸款。

  儘管退出的總體進程緩慢,但退出趨勢已經逐漸明朗。統計顯示,在央企地産“清退令”發佈後,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進行的土地出讓中,這78家央企自身及下屬企業基本沒有出手獲取新土地或房地産開發項目,各地受讓土地的主力成為房地産開發企業或者地方城投等公司,主業非地産的央企已經難在土地出讓市場上覓得身影。

  今年2月22日,在國資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資委副主任邵寧針對一年來央企退地的情況進行了通報,他表示,中央企業退出房地産業務的進展比較順利,去年已有14家中央企業退出。今年估計將有20多家企業完全退出房地産業。他同時稱,主業不是房地産的中央企業完全退出房地産領域是一個過程,在央企完全執行退出房地産業的要求方面沒有時間表。國資委對中央企業退出房地産業務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可以參加商業性競標,房地産不是主業的只能從事自有土地的開發,開發完逐漸地退出。

  對於市場的質疑,國資委也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據介紹,中央企業有一些介入房地産業,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有一些中央企業尤其是獨立工礦區,職工宿舍都沒有交出去,職工宿舍是自己建、自己維修、自己管理,這樣的企業要真正退出房地産就需要一個過程。還有一些原先在城市中心的企業,現在要搬到開發區,原先佔的地自己開發去安置職工,要退出需要把這些項目做完。

  據國資委相關人士介紹,中央企業的非主業企業的房地産業務退出工作,大體上基本上完成。中央企業中以房地産業務作為主業的企業,地産業務的銷售收入、銷售面積等等所佔有的資産在95%左右;真正非主業的企業房地産業務只佔到5%—6%的水平,這些剩下的5%-6%的大部分都是項目公司,對這些公司的要求是,項目開發完了之後不再進入新的項目,這些項目公司項目開發完了便自然登出。

  該人士表示,希望主業為房地産的企業能夠做優做強,在我國房地産業的發展中能夠發揮作用。剩下這些零星的非主業的企業,也制定有相關計劃,大概是到2013年就會收尾,現在已經是在掃尾了。

  擴容:地産央企增至21家

  對於獲批保留地産業務的五家央企,國資委相關人士表示,保留這5家企業的地産業務是有其合理性的。保留部分央企,並非任其謀利,還須引導或者要求他們更多地承擔保障房建設的任務。

  一邊在有序退出,而另一邊從事房地産的央企隊伍卻在悄然擴大。

  今年年初,國資委規劃局局長王曉齊曾表示,主業為非房地産業務的5家央企——魯能集團、中航工業、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和新興集團,將會獲批保留地産業務,從而使允許從事房地産業務的央企由此前的16家擴編至21家。

  截至目前,允許涉足地産的21家企業分別是: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房地産開發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華僑城集團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魯能集團、中航工業、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和新興集團;外加4家境外企業,即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對於獲批保留地産業務的五家央企,國資委相關人士表示,保留這5家企業的地産業務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中,魯能集團在被國家電網收購之前,就在做房地産,而且規模已經很大。中航工業是以開發自有土地為主,是歷史形成的。神華和中煤,主要是開發工礦區的土地,因為邊遠地區,工礦區職工住宅的建設完全靠商業開發也不太現實。此外,新興集團原本就是一個建築企業,當年是考慮到它規模比較小就沒有核定。這幾家企業的房地産業務應該説規模都比較大,管理比較規範,盈利狀況比較好,社會形象也比較好,後來這5戶的企業房地産業務就視同主業管理。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中航工業集團僅“表內”房地産資産就達93億元,神華集團的此類資産達58億元,新興集團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的此類資産達43.6億元,魯能集團與國家電網的此類資産達27.5億元,中煤集團的此類資産達2.7億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航地産第一大股東深圳中航集團擁有的土地儲備超出1000萬平方米,仍握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尚未開發。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楊紅旭認為,鋻於部分央企在房地産開發領域已發展多年,擁有相當的經驗、專業、品牌,比如中建、中房、保利、華僑城、招商局、華潤等,允許他們繼續在這個行業發展,亦無可厚非。

  該人士認為,在央企剝離房地産資産的過程中,操之過急會使國有資産流失,若硬是在央企之間“拉郎配”,則舊的矛盾消除後,新的矛盾又將産生。此外,部分央企擁有大量的土地,不讓他們自己開發,別人也休想從中漁利,容易造成土地浪費;尤其是部分市區黃金地段的舊廠房、倉庫,已無生産功能,但地皮為企業所有,政府無權收回土地使用權,任其閒置又涉及到企業改制的難題。

  保留部分

  央企,並非任其謀利,還須引導或者要求他們更多地承擔保障房建設的任務,既然是國資國有,理應在低利潤的保障房開發領域有所作為。至於剩餘尚未退出的不合規央企,監管的重點是“限增控存”,即限制他們新拿地,現有項目做完後自然退出。

  進程:退房緩慢前行

  兩會期間,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對媒體表示,非主營房地産央企退出房地産的目標不會變,但還要有段時間。

  據統計數據顯示,78家退出房地産業務的央企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産子企業共227戶,約佔中央企業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産企業數量的60%。相比之下,16家主營房地産業務的央企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産子企業數量僅佔40%。

  此外,根據北京産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的信息顯示,2010年已有29家央企地産項目轉讓,較2009年的17家增長了70.59%。2010年北交所房地産業務交易量排名首位,同比增長了200.86%,佔企業國有産權交易總額的15.11%。

  目前,在北交所掛牌的房地産項目共有16家,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中信集團、中國煙草總公司等央企均出現在轉讓名單中。其中,中國黃金及旗下企業擬轉讓持有的中金地産發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權,掛牌價格超過1億元。而此前,中石化、中石油、中航科工、中遠集團等央企先後轉讓地産業務。

  雖然央企退房活躍了各大産權交易所,但事實上,面對227家央企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産子公司,目前只有不到30家的央企在産權市場公開掛牌轉讓,進展速度緩慢。

  有業內人士指出,有些企業的地産業務因經營管理不善,不是負債率居高不下,就是投資回報率奇低,甚至還拖累了主營業務,正好借著國資委這一道命令,加速剝離旗下不良資産。而很多競買人則更希望通過購買股權達到獲取土地的目的。

  央企退出房地産業務進展緩慢,實際上存在諸多客觀困難。

  兩會期間,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對媒體表示,目前非主營房地産央企並非不願退出房地産行業,主要是這些央企手裏還有一些存量房地産,包括一些在建項目,其他單位也沒辦法接手。非主營房地産央企退出房地産的目標不會變,但還要有段時間。

  在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院長張暉明看來,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本來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個樓盤從拿地到建成再到銷售總共可能需要3-5年時間,央企清退的時間表可能要長于這個週期。”他認為,這其中主要包括央企內部處理和産權市場公開轉讓等形式。而在資産轉讓的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項目週期、買賣方協議甚至職工安置等要素。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78家央企下面的227家房地産開發公司,由於很多央企目前已在A股市場上市,資産與股權早已盤根錯節,難以剝離。央企上市公司退出房地産業務必定會影響股價,涉及股民利益,而央企地産公司的股東關係太複雜,一般公司也不敢輕易接手;也有很多傳統的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土地可能質量不高,想接手的人就不是很願意,如果質量很高,可能就會有利益方面的一些需求,這些地塊可能還有一些屬性變化。另一方面,現在正是房地産宏觀調控的非常時期,市場低迷,也賣不出好價錢;另外,不以地産為主營業務的央企,完成項目之後,不能再拿地,但是無法限制他們出資或者合股去跟別人做房地産開發。央企集團公司的二級公司、三級公司,企業也許不全部上報;也有一些央企,由於主業優勢不明顯,或者産能過剩,而房地産利潤高,而且政府資源優、融資成本低的央企可以拿到大地塊、好項目,在退出上是能拖則拖,誇大退出難度。

  總之,央企退地的具體方式是一個很難操作的問題,資産如何轉讓、以什麼價格轉讓,以及涉及資産的分配、人員分流、誰來接盤,資産評估是否合理,是不是會造成國有資産流失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比較複雜。一方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也需要相應的程序。

  趨勢:強化主業優勢

  應該肯定的是,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可以一定程度上防範突擊拿地或低價處理手中房地産資産的發生,從而穩定土地市場,防止地價過快上漲,但對房地産市場總體影響有限。

  “近幾年房價高漲,實際上並不是主要由這78家央企製造的。”一位分析人士認為,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領域,只不過減少了市場競爭者。相反,央企房地産資源整合之後,16家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將更加強大。16家以房地産開發與經營為主業的央企更應該要肩負起責任,&&落實中央的調控政策。

  “應該肯定的是,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市場,可以一定程度上防範突擊拿地或低價處理手中房地産資産的發生,從而穩定土地市場,防止地價過快上漲,但對房地産市場總體影響有限。” 渤海證券分析師陳慧認為,78家房地産央企退出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一方面,2011年房地産調控是主基調,加大央企退出的進程從而抑制地價過快上漲將是重要舉措之一。另一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將迎來央企整合的高峰。按照當初《關於中央企業佈局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的,通過資産重組,2010年央企數量將調整至80-100家。但是截至目前,仍有122家央企。也就説,如果嚴格按照當初設定的目標,至少有22家公司會被捲入重整的大潮。她認為,78家央企退出也有助於提升16家央企的競爭優勢,隨著2011年央企退出進程的加快,16家房地産為主營業務的央企必然在行業內獲得更多的資源,更有利於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尤其是資金優勢上會進一步擴大。

  對於央企退出房地産,有專家建議,在土地出讓條件方面,國土部門可以對於一些優質地塊,可能拍出較高價格的地塊,應該做出不允許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參與等明確規定。其次,國有房地産企業在建的或將要開發的商品房,可以30%部分按照商品房銷售,70%部分調整為保障房納入地方政府保障房計劃。地方政府按保障房的管理要求,退還70%的土地款,減免各種稅費,並對房屋的建設按保障房的建築質量等標準要求進行監管。國有房地産企業建造的商品房改成保障房後,利潤按當地政府規定核算。此外,國有資産管理機構修訂國有房地産企業的績效考核辦法,將保障房建設成果調整為主要考核指標。並加強對國有房地産企業領導的業績考核,將保障房的建設面積列為其重要的考核指標,國有房地産企業項目所在地政府為其考核提供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