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0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聲在線-湖南日報
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財富管理中心理財師 陳國佳
理財,是中國兩三千年來的傳統。今天,我們比起任何時候,都要重視自己的理財計劃,尤其是,必須要有正確的投資和理財觀念。下面,針對我們日常理財過程中容易産生的一些誤區進行解讀。
【誤區一】
理財就是要賺錢,為錢奮鬥終生
“買股票,買基金、買房子”是時下社會對大眾理財的共識。然而現在房子限購了、股市看不懂,倒是緊縮的貨幣政策推高了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是不是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銀行理財産品?可萬一要錢急用,拿不出就真的急了。
其實理財是一個資金管理的過程,包括收入、分配、增值三大塊,主要是為了實現在該花錢的時候不缺錢。這就要求我們學會通過購買保險來防範風險、通過教育投資來提高賺錢能力、通過安排財産來傳承財富等,而投資賺錢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誤區二】
輕信專家和機構宣傳,盲目投資
投資和理財就是一種金融“消費”行為,一定要學會明明白白消費,不能沒主見,盲目輕信專家。否則,就會把短期要用的錢投資于長期理財工具,或是買了自身風險能力無法承受的理財産品等。
不迷信專家,但可以學會聽取專家提供的信息,理解其分析的邏輯,尤其要讓專家解釋清楚:風險在那裏,什麼情況下會有損失,損失有多大,流動性如何安排等。最好多請教幾位專家,聽一些不同意見,選擇最適合自己資金和風格的投資方案。
【誤區三】
預期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學會理財,要學著深入了解投資概念。投資收益率是我們應記住的第一個概念。
人們總喜歡把投資收益率視為選擇投資産品的“剛性指標”,然而不同結構和不同投向的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實現的幾率往往存在很大差異。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收益率的誤讀中,使用“平均年化收益率”來代替産品收益預期的例子比較典型。“平均年化收益率”是依據産品多年來投資表現,以年化的方式計算出來的複合數據,但在較短的投資期限內,卻往往會與實際年收益産生較大背離。
【誤區四】
配置理財産品就是單純的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銀行理財産品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時專業的金融服務也可為你省去不少麻煩,但把所有的雞蛋都放進理財産品這個籃子裏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現代理財的工具五花八門,儲蓄、保險、股票、基金、外匯、貴金屬、收藏品、信託計劃等,可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然而十八般武器如果只通曉一門,那麼在和市場較量的時候,還是很容易敗下陣來的。所以,再次強調的是,理財是一門“綜合”的學問,這個“綜合”指的不僅是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每一個可以幫助達成理財目標的金融工具。
【誤區五】
圖“實惠”,吃了“免費的午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誰都明了,可偏偏有些人愛“便宜”或是愛“面子”,把它用到理財上可就真不合適了。例如,不少投資者買基金只挑便宜的買,殊不知“便宜”的背後,可能存在基金投資能力低下的問題;還有些投資者把信用卡分期當作免費的午餐,卻忘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更有些投資者拿了一些贈送的小禮品、聽了不少“讚美”的句子,礙于情面買了一些不適合自己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