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9日 06: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雜誌
社論
最新的消息顯示,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危機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關於核電危機的討論還在繼續。而中國核電何去何從更是牽動國人神經,宜早作決斷,以正視聽。
日本核危機使得要不要繼續發展核電能源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對損失的恐懼往往會被放大,福島核危機也使得各國迅速審視自己的核電戰略,並且著手核查按原先的行業標準建造的防護設施是否需要更新加固。德國凍結延長核電站使用期限政策,意大利提出延期,英美的重啟和新建計劃均受到阻力。印度和澳大利亞表示要進一步檢查安全性。而波蘭、馬來西亞等國表示依然會繼續已經擬定的核電站計劃。
而中國則宣佈暫停審批新核電項目,原有項目將進行安全檢查。由於中國是全球核電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這一決定影響巨大。東方電機、哈爾濱動力股份,以及上海電氣等核能設備製造商的股價紛紛下挫,表明市場短期內對中國核電發展前景的悲觀態度。
但對核能的倚重決定了中國不會放棄核電,建設規模也不會有實質性的縮減。儘管電力市場的部分自由化改革使得電力供應相對充足,天然氣和煤炭的大規模利用,以及石油的大量進口,目前來看都可以維繫,但相較于維持高速增長所需要的能源而言,尋找新能源和開發可再生能源,仍是中國的不二選擇。有關碳排的國際承諾,更強化了這種需求。
事實上,到2011年1月,全球運行的核反應堆共計441座,中國在其中只佔13座,並且僅提供了不到1%的全國電力。而為了達成“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在2015年底擁有4300萬千瓦核電能力,從2010年開始中國總共新建9個核電工程,而同期全球僅有14個核電工程在建。這表明中國對核電的渴望以及核電在中國發展的廣闊空間。
從一次能源結構上看,煤炭雖然佔絕對優勢,但城市化和工業化提速發展,使得中國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而中國石油的自給率又明顯不足。近期動蕩的中東局勢,迫使中國反思石油依賴型能源戰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由於一些産油國局勢不穩,中國的原油進口將大受影響,油價上漲可能推高業已存在的通貨膨脹,從而加大貧富差距,並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此從長期看,中國必須調整自己的能源戰略。
這實際上也是全球性的能源供應困境。從安全性上看,可再生能源是比核能更好的選擇,但水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的可開發量均有限,而且目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成本較高,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發電量的總和只有核能發電量的七分之一左右。
這意味著中國面臨的選擇無法兩全齊美,而僅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一方面,要改變現有高能耗並且嚴重依賴進口的能源戰略就不得不大力發展核電;另一方面,要發展核電就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風險和壓力。
因此,在沒有出現新的便宜的可再生能源之前,重要的就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核電。這其中的樞機是在安全監管上加大力度,盡可能消除隱患。而福島核電危機可能會帶給各國一個契機,協調一個新的核能使用國際性框架。
若要繼續發展核電,對中國比較緊迫的問題在於缺少專業人才。同時由於核電涉及利益巨大,不透明的監管系統容易造成審核不嚴,從而埋下安全隱患。2007年中廣核腐敗案就從核電技術招標引發。如何在核電系統中切實落實安全監管,除了監管機構,營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公眾監督環境,將更有助於降低核電風險。
核危機處理的複雜之處在於影響不會局限在一國。對於核危機信息披露在1979年三里島事故和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後,依舊沒有建立統一的國際框架。西方國家的信息披露通常較為充分。但國際互信程度仍然較低。日本方面披露的關於福島核危機的信息,各國並非全盤接受。而核污染問題相對敏感,各國建立互信並非易事。
日本東電公司對福島核電站的處理手法不乏可訾議之處,令有關核輻射的謠言四起——在中國甚至引發了搶購碘鹽的熱潮。不過在媒體持續不斷披露真實信息的情況下,謠言引發的搶購熱潮很快消弭,這表明充分及時地公開信息在處理核危機過程中至關重要。
對於中國而言,如何讓媒體發揮更大作用,也是擺在監管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但答案並非遙不可及。適度放開對媒體的管制,以及鼓勵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市場拓展和技術創新能更好服務於信息公開,不僅有利於社會穩定,也會助益於經濟發展。
中國核電要在風險絕對可控的前提下續圖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堅持鼓勵輿論監督和公開透明的大方向。未來沒有一帆風順,但若要繼續發展核電,唯有控制風險,審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