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9日 01: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郭麗琴
強震雖然給日本帶來了了巨大傷痛,但客觀來説,對於日本和周邊的國家,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部長趙晉平在3月26日的中國對外經貿2011春季形勢分析會上指出,雖然短期內,日本地震會造成中國相關供應鏈出現問題,以及大宗商品包括石油價格的波動,從長期來看,地震對中日兩國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他提示中國企業要抓住日本暫時失去的全球出口份額。
然而,中國企業現在是否有實力獲得這些份額,在世行專家看來,仍然需要打個問號。
類比金融危機
對於中國企業來説,日本重建的巨大市場將刺激建材、食品等貿易的出口。此外,中國企業有機會利用日本一些産業的空窗期,建立比較優勢。
趙晉平説,對於企業來説,這個時候就要研究,自己在哪個領域可以替代日本原有的份額。“比如通過並購,通過市場開闢新的渠道的方式”。
他指出,現在韓國企業和日本的企業技術實力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越來越接近,所以對於韓國企業來説這次是很難得的機遇,比如iPad 2零部件的進口,很快會替代日本過去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我們中國的企業也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每個行業、每個産業都存在這樣的機遇。
“去年9月底我曾經花一週的時間在深圳做調研,發現我們有很多企業,充分利用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機遇。雖然實力還不行,但是擁有資金,可以把跨國公司的研發團隊拉過來。我看到有一個企業把西門子全球最尖端的研發部門300人的研發團隊整體挖過來,這樣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全球最強的、最具實力的企業,你很快會提升在全球的地位。”
此外,他認為,目前也是去日本並購企業的好時機。“與金融危機時期類似,很多日本企業受到嚴重的衝擊,面臨很大的困難。”
韓國更具優勢?
由於受災集中在日本東北部地區,此地集中了IT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廠商。IT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上遊,也就是核心零部件部分,而日本恰恰在為全球供應IT核心零部件方面承擔著重要角色。
想要抓住轉型之機的,不僅有中國,還有韓國。然而,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認為,韓國比中國更有可能抓住這個機會。
韓偉森對本報記者分析,地震對於中日韓三國的出口份額,不會有本質的改變。在出口領域,可能日本與韓國競爭的情況更多一些。
“中國在風電和太陽能應用領域,可能會有獨特優勢,並有可能與韓國競爭市場份額,但是總體來看,中國不是韓國的競爭對手。”
他認為,中國的出口結構還是比較獨特的。主要特點就是,經濟體特別大、出口總量特別大,但是總體而言可能科技含量並不太大。中國出口兩極分化比較厲害,在一些高端領域,中國可能與日本有競爭,在另一些領域,可能與周邊一些欠發達國家有競爭。
趙晉平在上述會議上提供的一個案例,或可以對中國企業抓住此種機遇的困難做一個注腳。他説:“比如iPad、iPad 2、iPhone這些電子産品的生産,有五個零部件需要從日本進口。由於日本企業受到嚴重的衝擊,無法為它繼續提供零部件,不得不轉向其他地方尋找,這五個零部件裏頭只有一種可以從韓國進口,其他四個在短期內都無法找到合適的替代。”
而從整體進出口結構來看,在日本IT産品的進口結構中,組裝品的進口可能佔70%左右,但是零部件的進口非常少,從出口來説,零部件出口占到60%~70%,但是真正組裝品的出口並不是非常多。
這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雖然 IT産品或者高技術産品在整個外貿出口中佔的份額迅速提升,但是從産業鏈條的分析來看,中國IT産品出口只有30%是零部件,有70%是組裝品。
“這反映出中日的對比。僅僅用電子産品,在全球份額來看,中國看起來似乎很高,但從核心競爭力角度來説,中國還是遠遠落後於日本,而且落後於韓國。”趙晉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