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銀基金被疑利益輸送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1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銀基金為何以明顯高於二級市場的價格,參與長江證券的增發?業內人士分析,這恐怕是出於某些利益交換方面的原因,它對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已構成赤裸裸的損害

  《望東方週刊》記者祁和忠 | 上海報道

  3月2日,長江證券發佈公告,宣佈于3月4日公開增發,擬增發不超過6億股,每股增發價格12.67元/股,擬募資總額約76億元。

  3月3日14:57分至15:00,在深圳股市的集合競價階段,長江證券遭遇砸盤,股價急跌至12元/股,遠低於12.67元/股的增發價格。

  3月9日的增發結果顯示,長江證券的發行量減少2/3,縮水至2億股,募資總額為25.34億元。其中,中銀持續增長基金斥資逾1.52億元,申購1200萬股,成為唯一參與網下申購的基金,引起市場一片譁然。

  “中銀基金看好包括券商在內的金融板塊投資價值;此次參與長江證券的增發,符合公司價值投資理念;並且嚴格遵守公司嚴密的投資程序管理,是經過反復分析研究、實地調研、仔細甄別、慎重作出的投資決策。”在一片質疑聲中,中銀基金在發給媒體的書面回復中解釋説。

  上述過於籠統的説辭並未能打消諸多市場人士的疑慮:在二級市場有更低價格可供買入的背景下,中銀持續增長基金依然選擇參與增發,已明顯具有利益輸送的嫌疑。

  捲入“增發門”

  長江證券的公開增發申請,在2010年11月12日經證監會審核,獲得有條件通過。2011年1月14日,長江證券收到證監會批復。

  但是,很多投資者紛紛以腳投票,避之唯恐不及。2011年1月18日,長江證券股價一度最低見10.49元/股,與2010年11月11日的收盤價15.12元/股相比,下跌了4.63元/股,跌幅逾30%。

  2月14日、15日,長江證券出現機構護盤的特徵,股價由11元/股附近漲至13元/股附近,兩個交易日共成交17億元。其後,該股股價基本圍繞13元/股上下波動。3月3日,長江證券在尾盤風雲突變,股價暴跌至12元/股收盤。

  然而,中銀持續增長基金依然在3月4日以12.67元/股的價格,網下申購1200萬股。

  中銀持續增長基金為何以明顯高於二級市場的價格,參與長江證券的增發?業內人士分析,這恐怕是出於某些利益交換方面的原因,它對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已構成赤裸裸的損害。

  中銀基金聲稱在參與長江證券的增發過程中,遵循了價值投資的理念,並經過深入的調研。不過,長江證券的實際基本面與中銀基金的説法明顯相左。

  在國內券商中,長江證券的排名僅居第18位。其前身為湖北證券,于2000年2月更名為長江證券,2007年12月借殼上市。長江證券的股權結構比較分散,第一大股東海爾投資僅持股16.07%,因此,長江證券不存在控股股東,亦無實際控制人。該公司董事長胡運釗原任湖北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在臨近退休前的59歲空降長江證券,擔任公司董事長,今年已63歲。原公司總裁李格平在2010年年底的董事會換屆中出局後,公司總裁職位一直空缺。

  從營業收入看,長江證券僅及券商龍頭中信證券的約1/7。該公司的業務結構單一,經紀業務和證券自營業務收入的兩項佔比超過80%。

  被疑利益輸送

  無論是從公司治理,還是從業務收入構成角度看,長江證券的基本面都存在明顯缺陷。那麼,中銀持續增長基金罔顧近50萬戶基金持有人的切身利益,高價參與長江證券的網下申購,到底是出於怎樣的原因呢?

  公開資料顯示,中銀基金與長江證券雖然沒有直接關聯,但卻通過中銀持續增長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青島海爾,與長江證券之間存在著間接聯絡。

  一方面,青島海爾一直是中銀持續增長基金的重倉對象,自2010年下半年起,已成為其第一大重倉股。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銀持續增長持有青島海爾的市值高達7億元。

  另一方面,海爾投資又是長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在長江證券的董事會中,由海爾投資委派的股東代表崔少華任職副董事長,而崔少華曾長期擔任青島海爾副董事長、董秘等職,與中銀基金等機構關係熟稔。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長江證券的副董事長,崔少華曾于2009年2月違規買賣長江證券,被深交所通報批評。截至2010年6月30日,崔少華共持有長江證券67080股,其中50310股被深交所依法予以凍結。

  不僅是中銀持續增長基金參與長江證券增發疑點重重,中銀基金旗下的另一隻基金中銀收益混合也存在明顯問題。例如,2010年四季度,中銀收益混合基金在高位接盤成長性備受質疑的東方園林,持股量逾97萬股。2011年以來,東方園林一路下跌,截至3月18日,其跌幅已高達23%,在滬深兩市2000多只股票中的跌幅排名居第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