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收藏市場“三真七假” 贗品形成灰色産業鏈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編者按

  亂世藏金,盛世收古。當下,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通脹形勢下人們對投資渠道的迫切需求,收藏市場如同2007年的股市一樣“烈火烹油”,除了傳統的字畫,錢幣、陶瓷、玉器、票證、像章、傢具等也由於保值增值的作用成為收藏的新貴。

  欣然之餘,巨大的市場隱憂深藏其後。知名主持人王剛的一名“民間收藏九成以上是贗品”,讓普通的藏家們如遭當頭棒喝,藏家們才明白,原來收藏也有這麼多的“陷阱”,眾多贗品背後牽出的是一條造假的産業鏈,而這一鏈條則讓贗品遍佈從低端到高端市場的各個角落。

  據了解,在各類投資陷阱面前“打眼”的投資者大有人在。本期開始,投資週刊繼續關注股市、銀行、基金、保險、黃金等市場的各類陷阱,拿著“放大鏡”看投資,力圖給讀者一些有益的啟示。

  “假作真時”資深玩家也“走眼”

  直到前幾天,深圳的譚小姐才算松了一口氣。由於有著郵票收藏的愛好,去年11月,她在華強北某大型收藏公司先後買了價值2萬多元的郵票,裏面有她喜歡的荷花、奔馬等小型張。捧著喜愛的郵票,她如獲珍寶。

  今年1月,當幾個朋友到她家做客時,她蠻為自豪地把多年收藏的郵票拿出來“炫耀”。其中一個級別頗高的“玩家”細細地看了那些郵票,十分嚴肅地告訴她這批郵票並不是原膠,而是處理後的假原膠,“郵票一經處理頂多值回原價20%至30%”。

  譚小姐聽後大吃一驚,經過送至行家手裏再三鑒定後才知道自己買到了一批高倣品。和商家多次的協商,但他們一味地推拖。直到前些日子,通過工商部門的調解,收藏公司才將她的2萬多元如數退還。

  “吃一塹長一智”,譚小姐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由於喜歡郵票,她玩這一行已頗有些年頭,但仍算是碰到個“坎兒”,“以後碰到喜歡的還是會去買,只是可能會在買之前帶專業的藏家鑒定後再出手”。

  事實上,像譚小姐碰到的情況還算是比較幸運的,許許多多的玩家在以假亂真的贗品面前,如癡如醉,往往陷入了“陷阱”仍不能自拔。目前市場上拍賣和交易的文物總量贗品多於真品,而絕大多數初級入門者在天橋、黑市和路邊攤買文物,贗品率就更高了,不少人以為祖傳的、舊的東西就值錢,也是一種誤解。

  在3月10日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的鑒寶大會上,一名姓黃的老伯便成為贗品的受害者。鑒寶大會一開始,他便早早地將包裝在錦盒裏的瓷碗拿出,請省文物鑒定站專家進行鑒定,然而,陶瓷專家許建林一個個看後無奈地搖頭:“贗品,全是贗品!”據黃老伯介紹,他的收藏史已經達到20多年,家中幾百件陶瓷品花費了他數十萬元的積蓄。除他之外,其餘許多藏家也有類似遭遇。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程家煥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著名主持人王剛的話“民間收藏九成以上是贗品”,這樣的言論可能暫時無數據支撐,但七成以上是贗品卻不假,“大多數藏家都交過學費,甚至包括收藏家協會的資深專家也不例外”。目前對於真正碰到喜歡的藏品,“只能先把它當假的買下來,不能當真的買,否則有90%以上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