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01: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國或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
碳金融政策儲備應先行
□本報記者 邢佰英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劉燕華在3月26日舉行的“中電聯2011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表示,在很多發達國家眼中,未來中國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據了解,2009年全球碳市場市值達到1440億美元,業界人士預計到2020年全球碳市場將增長至3.5萬億美元,將與石油交易市場並列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無論是面臨的談判形勢還是國內政策準備方面,我國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劉燕華預計,未來國際將形成類似WTO的碳市場規則,為了爭取主動,我國需要在鼓勵碳金融市場方面加大政策準備力度。
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增加
據了解,2009年我國的GDP佔世界7%,排放卻佔到20%以上。業界人士預測,中國今後的排放總量很可能從現在的近70億噸上升到100—120億噸。
面對我國政府作出的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劉燕華表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是存在很大的困難。
原因是我國關於結構調整的中央政策與地方的落實尚存在較大的差距,而我國面臨的問題不僅是産業結構的調整,還包括外貿結構的調整,以往我國的出口以原材料和高排放産品為主,未來的出口結構亟待調整,否則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處於很被動的地位。
而事實上,我國面臨的來自國外的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形勢也越來越嚴峻。據了解,目前不少發達國家試圖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納入強制減排行列。而面對發達國家的壓力,發展中國家由於內部存在政治經濟背景和發展訴求的差異也在談判中難以發出共同的聲音。
業內專家預測,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漸增和氣候談判共識的逐漸形成,未來很可能在國際範圍內産生激烈的碳排放權之爭,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未雨綢繆對每個國家而言都尤為重要。
碳金融政策儲備需先行
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國際上已有不少靈活的合作機制,例如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清潔發展機制,這開闢了二氧化碳排放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而碳交易市場也有望形成在全球範圍內統一的類似WTO的新國際市場。劉燕華預計,碳金融有可能成為未來重建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性因素。
然而,在碳交易市場發展方面,我國面臨著不少難題,目前發達國家掌握了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的話語權,而我國在這方面處於弱勢。目前,我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佔全球市場的30%以上,大部分買方是境外企業,中國處於碳交易産業鏈的最低端。
此外,西方發達國家對碳排放市場以及碳金融方面的政策研究及制定已經先行,甚至在逐步制定國際通行的規則,而中國在國際規則的制定參與中並不佔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影響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成長。
而與此同時,不少西方國家已經預計中國將成為未來最大的碳市場國。因此,專家建議,我國不妨在建立碳交易市場以及鼓勵碳金融方面多一些政策支持,而國內的企業也應該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並在熟悉碳交易的基礎上未雨綢繆,避免陷於被動。
事實上,這種“被動”已經開始出現。例如,歐盟日前表示將全面徵收碳排放費,這可能使中國航空企業成本每年增加20億元左右。一旦徵收碳關稅普遍強制執行,就意味著,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實際已經面臨強制排放的不公正待遇,發展空間也必然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