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0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者報
150
2011-3-28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共生的兩面性,如何看待和評判取決於人們的立場。每當中石油年報發佈之時,關於這個巨型國企的是與非就會被爭論不休,但孰是孰非卻各有道理,這種爭論也總在各方的自説自話中不了了之。
日前中石油舉行了2010年業績推介會,媒體關注的重點依然是中石油暴利背後的低效、浪費和令人羨慕而憤恨的員工福利,而中石油卻依然強調其給國家做出的高額稅收貢獻。
據《證券日報》根據中石油年報推算,2010年,中石油的日均盈利3.83億元,日均銷售管理費3.32億元,而職工的人均薪酬也高達13.4萬元(這相當於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倍)。
反駁這種算法,中石油早有準備。在此次推介會上,中石油財務總監周明春表示:“現在外面喜歡用一個總數據除以365天,算每天賺錢多少,我也來做一個除法:去年中石油納稅3182億元,等於每天交稅8.72億元。在國稅局每100元稅收中,中石油貢獻了4元。”
對於這樣的盈利,中石油似乎還不滿足,就在發佈年報同時,周明春對媒體表示,關於特別收益金與資源稅捆綁改革的建議,已得到國家部門的重視,期待今年能夠成行。而建議的關鍵內容是——目前40美元的起徵點過低,應該儘快上調。
這是一個典型的國企態度。一方面要利用壟斷優勢謀取高利潤、高福利,一方面還要向國家爭取更多的優惠和補貼,而自身的經營效率,卻由於缺乏市場競爭而異常低下。據2009年《財富》雜誌發佈的資料顯示,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效率僅為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但人力成本卻幾乎相當於美國的4倍。
理性分析中石油的經營數據,就能看到國企的種種弊端。儘管公司每年都能産生鉅額的盈利和稅金,但在缺乏競爭的局面下,這些利潤多數是以犧牲社會福利為代價換來的,是一場“國企多、個人少”的零和游戲,甚至是負效應。
當然,這種所謂的理性可能也是自説自話。在一些人眼中,國企(特別是央企)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在去年9月的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表示:“如果沒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3個石油企業,中國經濟早亂了。”隨後他解釋稱,2008年油價高漲時,“三桶油”承受了高達1680億元鉅額虧損,以維持國內市場的穩定。
不僅執政者這麼想,一些普通百姓也會這麼認為。與私人企業相比,儘管國企有種種弊端,但畢竟是“公家”的,危難時刻還是公家的東西靠得住——想想看,2008年油價高漲,全世界的經濟都亂了套,興許正是因為他們沒“國有石油公司”的庇護吧。
誰才是真正被國有石油公司庇護着的人呢?中石油員工人均13.4萬元薪酬,也許只是一個表面數字,其真實的、內在的福利可能比這個數字還要高。2009年北京太陽星城的8幢樓房,市場售價23000元/平方米,而中石油員工能以8170元/平方米的價格團購上千套,這種福利,想必不會在年報的薪酬欄中反映出來吧。
但是,如果對中石油55萬員工進行調查,他們也許並不認同自己是中石油最大的既得利益者。2010年中石油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為827億元,這只佔公司利潤的59%,佔公司繳納稅金的26%,佔公司總資産的4.99%。那些巨大資産的實際控制者,也許才是中石油最大的受益者。
中石油究竟是從社會中拿走的多還是回饋的多?究竟是賺的多還是交的多?我們究竟是中石油壟斷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這是一筆難以算清的賬,而且,兩種觀點都不乏支持者,這兩種人在討論的交鋒之中,也各自用各自的道理支持自己、批駁對方。
如果沒有能達成共識的基本原則和立場,這樣的爭論永遠沒有結果。如此爭論下去不但分不出對錯,反而會掩蓋問題的本質——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公”和“私”,哪個才是社會基礎的價值觀?是應該以私為本、以個體為本、以民為本,還是應該以公為本、以集體為本、以國為本?
如果以公為本,中石油的13.4萬元人均年薪就觸動了所有人的利益,高於社會平均水平7倍的收入,違背了“公”的平均主義價值觀;如果以私為本,中石油的壟斷經營就沒辦法理直氣壯,而失去了壟斷的保護,55萬員工想要獲得13.4萬元的人均年薪,也就不大可能。
現代社會主張以人為本,這個“人”應該是私人而非集體,因為只有私人的競爭,才會給經濟帶來創新的活力,才會給所有人帶來好的未來,否則,好的未來只屬於中石油和他的職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