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1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網
日本地震將令其未來1-2個季度GDP增長減速,重建支出或達1000億美元以上,佔到GDP2%,但恐怕不能使其就此走出通縮週期,已經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將成為重建資金的主要來源,對全球流動性構成新的挑戰。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潘穎)3月21日,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Ivailo Izvorski在世行報告會上稱,日本災後重建的資金估計要佔到日本GDP的2%,為1000億美元,但恐怕仍無助於日本經濟走出長期通縮狀態。
持同一觀點的還有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他上週末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主辦的“日本大地震的全球經濟影響”研討會上提出,災後重建所能投入的資金大約1000億美元,其對GDP貢獻一共約2個百分點左右,再分攤到以2-3年計算的建設週期中,折合成年貢獻率也就0.7%-0.8%。所以指望這種級別的重建所拉動的經濟總量就能把日本從長達十幾年的通縮狀態中帶出來還十分不夠。
曹彤進一步稱,從歷史經驗來看,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日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比現在好很多,但災後重建也並沒有改變日本經濟的軌跡。
世界銀行週一發佈的《東亞經濟半年報》稱,日本大地震的經濟損失或在1220-2350億美元,佔其GDP2.5-4%,將在1-2個季度內拉低GDP增長速度。世界銀行稱:“隨著重建努力(可能持續五年時間)的加快,GDP增速會在隨後的幾個季度裏逐漸回升。重建努力的強度可能影響到災害的最終代價。雖然現在做出準確估計仍為時過早,但所造成的損失可能超過1995年的7.3級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失(1000億美元)”。
地震發生後,為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日本央行上周連續四天宣佈注資。據新華網報道,截至20日,日本央行已累計注資51.8萬億日元。同時,日本政府還計劃發行逾10萬億日元的震後重建債券,日央行將直接全額買入這些債券。
對此,參加“日本大地震的全球經濟影響”研討會的多位專家指出,日本大地震對中國産生的最大影響恐怕就是日本央行注資可能引發的流動性氾濫,而發展中國家受到的衝擊往往更大。
經濟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陳雨露稱,日本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看來已經實施,並且可能是日本救助短期危機,以及實施災後重建的主要資金來源,中國應對此特別防範。
他表示,目前發達國家都處在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復蘇階段,而新興市場國家已經進入了經濟高增長期。所以,2010年發達國家整體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緊隨美國之後的日本的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會推動通貨膨脹率上升,日本又是全球流動性的主要來源國,也是大宗商品重要進口國,這兩點在日本增加流動性供給的情況,和災後重建需要進口大量能源的背景下,其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或將帶來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需要中國特別予以防範和應對。
曹彤也表示,日本在資本賬戶開放,且貨幣自由兌換的條件下,其一個國家的量化寬鬆,實則是全世界範圍內的量化寬鬆。這些貨幣短期是救助國內經濟,長期則是朝向更有利方向流動,不一定留在日本國內,所以量化寬鬆政策的短期受益者是發放貨幣的國家,而長期受影響的則是貨幣使用國。所以,對一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應有一種道義的態度,不能使之成為一種常態化應急手段,而只有達到某種級別才可以啟用這種極特殊的貨幣政策安排,否則將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帶來較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