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14: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談治從
極強的行動力,極具傳播效果的行為,極高的上鏡率,這些元素構築了陳光標(微博)“中國首善”的形象。多少人都在懷疑,這是一次精心佈局的公關行為。公關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與救助多少人相比,行為者更強調宣傳的效果。有網友稱這是一次“暴力慈善”,這一點都不為過。
陳光標付出了真金白銀,不錯,但更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關注度。“暴力”的一面體現在,陳光標那揮舞著鈔票的“慈善家”形象,不容分説地闖進我們的視線。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媒體世界裏,奉行著眼球至上的邏輯。更可怕的是,這種爆炸性的宣傳手段,帶有不可抗拒、毋庸置疑的道德海拔。這種“暴力慈善”,未必能帶動民眾做慈善的心,反而令人十分不安。
這還不夠,陳光標還有劫持慈善之嫌。在這個邏輯下,慈善成了一個幌子,一個被劫持的名詞。就如波茲曼所説,政治選舉、商業競爭在本質上就是公關行為。至今沒人統計過,慈善家這個光環為陳光標帶來了多大的“無形資産”。剝去慈善這層外殼,這或是一個粗劣的公關策略。
至於接受捐贈的老百姓,他們接受了有限的捐助,卻被迫與媒體聯手塑造一個“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