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保費同比下降24.4% 滬上團險經營轉風向標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紀雲飛

  今年前2個月,滬上團險保費收入 16.56億元,同比下降24.4%,在壽險總保費中的佔比由去年同期的 15.6%下降至12.2%。在個險和銀保均為正增長的態勢下,團險的發展頗為落寞。

  不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團險保費規模的短期下降並不是壞事。中意人壽上海分公司團險事業部助理副總裁龐震剛表示,和銀保渠道相類似的是,壽險公司對於團險渠道也在思考要規模還是要效益的問題。如果壽險公司團險件均保費提高、賠付率控制有序,一定的負增長還是可以接受的。

  面臨負增長壓力

  中國人壽總裁萬峰曾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近年來,國家政策對團險市場的影響很大,如企業年金制度的出臺,不允許企業為員工代辦福利型保險等。由於無法和企業年金互補,未來團險市場的發展,或將以企業為員工做的短期補充福利業務為主,如醫療險、意外險和1年期的團體壽險。

  據悉,滬上團險市場之前所做的業務大部分都是企業養老險,在企業年金政策出臺後,這些業務陸續轉到專業養老險公司,如平安人壽、太平人壽團險業務相繼平移至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太平養老還獲得團體人壽業務經營資格,這些會很大程度分流原本歸屬於壽險公司的團險保費收入。

  合資壽險團險業務同樣下滑明顯。上海保險同業公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包括友邦、金盛、信誠、光大永明等多家合資壽險的團險業務均為負增長,一度合資團險的領頭羊友邦保險團險保費收入2499萬元,同比下降43.7%。

  對於合資團險的下滑,本刊顧問、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指出,主要原因在於外資團險目標客戶的不同。 “合資壽險受限于本土化制約,一般在團險市場很難拿到躉繳型的大單,這使得其團險保費規模無法和中資壽險比擬,只能將目標客戶鎖定於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繳費能力有限,近年來又受制于經濟危機,投保意願明顯下降。 ”

  龐震剛表示,中意人壽的團險主要定位於外資企業,這些企業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團險業務需要通過經紀公司來操作,經紀公司的詢價機制使得合資壽險在團險業務取得方面難以和中資壽險相比,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合資團險的業務起伏。

  追求效益型發展

  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滬上團險長期險的件均保費已經達到13612元。在今年前2個月,件均保費又提升了近20%。 “中意、友邦、平安、太平這幾家壽險公司的團險費率在上海市場上算較高的,而且今年對於續保客戶仍有加費的指標。 ”知情人士透露。

  太平洋人壽上海分公司團險部相關人士表示,團險可以作為新分支機構搶佔市場份額的工具,但團險並不是每家公司、每家分支機構都賺錢。團險業務由於採用經驗費率,不能獲得超額利潤,並且在以往壽險公司中産生的虧損中難以體現。

  “現在有不少養老險公司希望通過團險業務來彌補年金業務的虧損,但這同樣是一招險棋。目前雖然團險業務中短期業務利潤相對長期業務較高,如一年期的定期壽險、意外險等,但一年期的健康險虧損嚴重,這是各家壽險公司均無可奈何的事情。 ”龐震剛認為,業內每家壽險公司都有不同的團險競爭策略。但是如果再不努力,團險健康險將面臨前兩年車險一樣的行業性虧損問題。

  於是,重視團險承保效益自然成為滬上壽險公司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從去年開始,太平洋人壽等公司明確要大力發展團體意外險,而賠付率較高的團體健康險規模將進行控制。雖然單筆保費不高,但總體賠付低,團體意外險屬於典型的效益險種。

  “團險業務的理賠主要集中在短期醫療險,雖然單件給付金額不高,但數量很大。有時候,短期醫療險的理賠案件佔團險理賠的80%以上。 ”知情人士透露,“團體醫療險的理賠存在企業濫用限額以及人情報銷等因素,公司很難掌控。 ”

  相對而言,團體意外險的承保門檻很低,不如醫療險需要較多的險種搭配,而且團體意外險理賠較為清晰,便於壽險公司掌握。在承保利潤本已堪憂的情況下,壽險公司對團險能否盈利相當計較。

  龐震剛表示,以往不少公司在承接業務的時候,會考慮團險的綜合成本率,一般在80%內就接了。但現在不少公司把團體健康險和團體非健康險分開來考量,也就是説如果團險健康險的賠付在120%,即使團險非健康險的賠付很低,公司核保也不一定能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