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訪中信資本總裁張懿宸:PE投資國企是個累活兒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02: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記者 葉勇

  在私募股權投資界,針對國企的PE投資素來被視為難啃的骨頭,需要PE企業擁有較強的背景和實力才能涉足,因此令大量草根PE只能望而卻步。

  不過,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卻只啃國企投資這個硬骨頭,其對於國企的項目投資路徑素來為業界注目。日前,中信資本總裁張懿宸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就國企PE投資在項目篩選、盡職調查、交易結構、投資審批、投後管理、增值服務、退出等PE投資的關鍵問題闡述了中信資本的投資經驗。

  這家2002年組建的中信集團下屬的國際投資銀行在張懿宸的帶領下,以非凡膽識把中信資本40%的資本金一次“砸”在一個項目上——出資10億元人民幣收購哈藥集團,創造了中國私募股權基金市場上國企改制的標誌性交易。

  此後,嘗到甜頭的中信資本繼續力拓針對中國國有企業的私募股權投資,接連斬獲一批國有企業。比如,其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冠生園有望近期注入上市公司上海梅林。而就在去年11月,中信資本與一批機構投資者又成功注資吉糧集團,其中,中信資本出資4億元現金,持有35.79%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該企業是中國僅有的兩傢具有糧食出口經營權的企業之一,主要從事糧食訂單、糧食經營、糧食精深加工、期貨、房地産、酒店業、農業保險業及國有資本運營。

  儘管中信資本在日本做過6起並購,在美國做過3起並購,不過,張懿宸表示,其重點仍然是在國內的國企並購,“我們70%的項目金額是在國內。”

  在項目篩選上,張懿宸坦言,“大多數國企項目都是直接找到企業,這裡,通過地方政府找項目是一個主要渠道。”至於盡職調查,他表示,做投資決策和跟民企投資不一樣,一般企業做盡職調查時,更多的是證實企業提供的財務狀況是否屬實,然後按照通行的模型進行價值評估。“但是,對國企而言,需要對企業進行更多的深度了解,需要把國企業務從上到下摸清楚,知道企業價值在何處。”

  “如果表面上僅僅是1000萬盈利,我們要把它跟同行比,應該是多少?打一個折扣的話,應該是多少盈利?即使目前看來它只顯示了1000萬的利潤,但是我們知道跟同行相比,它的負擔更重,它應該有5000萬的利潤,進去之前要想好,如何這個利潤挖掘出來?所以,作盡職調查過程,要複雜多了。”他説,“而不是簡單根據盈利和給出多少倍的市盈率來計算價值。”

  至於交易結構,“很簡單!”張懿宸説,“就是直接入股,那些對賭、可轉債等融資手段都不存在,也沒有用過杠桿。”正因為如此,所以KKR等國際私募巨頭在中國基本沒有介入國企項目。張懿宸笑稱,“我們遇上競爭對手不多,偶爾遇上了,但當競爭對手談條件,要求回購等一堆保護條款時,地方政府就不幹了。所以,外資私募巨頭基本不太參與。而本土PE參與得比較多。”

  “需要的時間很長!”這是張懿宸對國企項目最深刻的感受,“從做項目的過程,到進入後體現價值的過程都要很長時間,是一個很累的活兒,別人做的不多,也可以理解。”

  最難的仍然是投後的管理,“好的國企一般有比較強勢的領導人,如何讓人感覺到我們進去是幫他,這比較難。第一,要讓人感覺我們為人是可信的,是來真心幫助企業的;第二,靠我們在業界的口碑影響力;第三,一定要把利益機制統一起來,要説到做到。”張懿宸還特別提到,“切記投資初期不要做太大的人事調整。此外,從中國的情況看,一把手要相對穩定,一旦變了一把手,管理企業的難度會大很多。”

  不過,中信的強大背景給了張懿宸很大底氣。他坦言,“相對來説,中信這個牌子,當地政府還是比較尊重,也會和我們商量著來。”毫無疑問,有國企背景的機構跟地方政府打交道更容易。

  最後,在退出渠道上,他表示,主要靠上市,“但是,操作的複雜性要比民企大,因為民企直奔IPO的更多。國企項目,剛開始進的時候可能都願意IPO,但是最終卻不一定。”談到這裡,張懿宸還特別提到了冠生園的例子,中信資本當初入股的時候本打算將其IPO,但是最終大股東卻選擇了將其注入已有的上市平臺。

  對於今後,張懿宸表示,近期還是以投資國企為重點,因為民企資産價格太高。“民營企業家還是以PE願出的價格高低為標準,我們不願惡性競爭,還是專注于國企價值提升,當然,未來會逐步做民企項目,因為企業家會面臨一個世代交替,願意出售企業的富二代、富三代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