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0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南京“梧桐樹”引發的風波,已告一段落。南京市近日出臺規定:所有市政工程規劃、建設都要以保護古樹名木為前提,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這個規定,表明民間的“保衛梧桐樹”行動取得了成果。
“工程讓樹”,換個表述方式即是,城市建設中的功能屬性要讓位於文化屬性。即便建設地鐵是一個造福於民生的工程,這個工程也不能以犧牲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大片梧桐為代價。且所謂好事不能辦成了壞事,也正是此理。
或許南京市有關部門始料未及,為了建設地鐵而遷移梧桐樹——這個原本看起來合情合理的事情,居然會引發軒然大波。其實,當決策者拍板確定某條地鐵的相關路線之時,功能性與文化性誰更重要的命題,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梧桐樹是南京的一個文化標誌。這個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的昔日帝都,以滿街的梧桐給各地遊客留下深深印象,也是南京人內心中家鄉的一張美好名片。如今,政府相關部門為了建設地鐵,要成批放倒、移植梧桐樹,不同意見隨之立刻出現。這些意見經微博等平臺得以傳播開來,進而引發一起公共事件。
當然,僅從評判這起事件的角度看,自然不必故意選擇性地聽取批評者的意見,建設者一方的聲音也值得一聽。在一些官員那裏,甚至有人感到有些委屈。他們也是南京人,他們也未必不愛梧桐樹,但因為是他們放倒、移植了梧桐,便成為眾矢之的。
回顧整個事件的過程,可以發現問題糾結于兩重矛盾中。一是建設城市與保全文化的矛盾;二是政策規劃與程序正義、民生情感的矛盾。有人認為,第一重矛盾很難解——就像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問題一樣,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只能求得平衡。但無論如何,第二重矛盾是有解的,行政部門本當可以做得更好。
先來看第一對矛盾。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究竟是功能性讓位於文化遺産,還是相反?在南京相關部門那裏,最初的想法,顯然是沒有更多慮及文化屬性的——為了建設地鐵,便開始針對梧桐樹採取行動。這樣的簡單做法,現實證明不合民意。
其實,在過去二三十年裏,在中國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大改造的問題。也正是這個建設過程,導致不少有著悠久歷史、豐厚文化積澱的城市面目全非,不少歷史文化遺産在推土機的隆隆聲中消逝。這樣的做法,以功能為主要目標,並在曲解城市現代化含義的情況下,導致諸多文明遺産黯然消失。
中國這一輪的城市“現代化”過程,留給現在及未來不少沉甸甸的反思。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對此即有深厚研究和沉痛的批評。他一再呼籲,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文化遺産保護,要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如果城市建設長期停留于短視的、急功近利的水準,那麼,從文化與歷史遺産保護的角度看,必將是帶來一場又一場的劫難。換言之,建設城市與保護文化之間簡單平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二者之間理當有個輕重之別。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正在推進的地鐵建設,其與具有厚重歷史的梧桐樹之間的矛盾,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人們可以原諒過去因短視與功利而犯下的錯,但很難容忍那些錯誤一再被演繹與重復。人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人們需要的,是各有風格、各有文化傳承的城市,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所謂現代化;人們期盼的,是要讓歷史文化遺産照亮城市文明。
這個“照亮”,其實有著雙重的含義。其一,城市建設中,功能性須讓位於文化傳承。城市化固然需要推進,但這不意味著一定要失去城市的“根”與“魂”。地鐵可以緩建,方案可以變通,但“根”與“魂”不能丟掉。其二,政策規劃與程序正義,乃至民眾情感之間,要有妥帖的處理。這一次南京相關部門移植梧桐樹引發很大的動靜,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政府部門沒有主動聽取民意——很多時候,與其事後遭到反彈,陷自己于尷尬之中,還不如主動作為,虛心聽取民眾聲音。尤其是這種與民眾情感直接相關的事情,多聽聽民意,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應當被照亮的另一種“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