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多國押注利比亞 為能源利益大打出手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法國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3月20日,在利比亞城市班加西和艾季達比耶之間的一條公路上,利比亞政府軍車輛遭到空襲後燃燒爆炸。

  19日晚,法國戰機率先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利比亞政府軍數輛裝甲車。法國國防部20日説,法國空軍當天繼續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新華社/路透

  法國爭當旗手風險最大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行動美國相對比較謹慎,而歐洲國家則比較活躍。參戰各國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但其實均出於對自身的政治和經濟目的考慮,尤其是保障各國在利比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能源利益。同時,軍事打擊必將給利比亞和參戰國家帶來深遠影響,一旦此次行動不能像希望中的那樣速戰速決,參戰國所面臨的風險將越來越大,尤其是作為旗手的法國將首當其衝。

  英美法正式開始軍事干預

  當地時間3月20日淩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上空戰機轟鳴,美、法、英等多國聯軍向利比亞發起軍事打擊。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戰機于當地時間19日下午5時45分(北京時間20日0點45分)向利比亞地面軍事目標開火,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對其發起軍事行動的國家,正式拉開多國軍事干預利比亞的序幕。首次打擊之後,法國隨後接連發起了3次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利比亞政府軍數輛坦克和裝甲車。

  法國三軍參謀部發言人此前表示,法國戰機將負責警戒班加西及其周邊上空的禁飛區。此外,法國還將派出海軍力量配合行動。據外媒最新消息,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計劃于20日13時起航,參與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

  法國發起空襲後不久,美國和英國先後加入軍事打擊行列。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參謀部主任、海軍中將威廉戈尼特19日對媒體表示,美國和英國軍艦、潛艇發射超過110-112枚“戰斧”巡航導彈,打擊了利比亞20多處綜合防空系統目標和其他沿海防空設施。

  據利比亞國家電視臺報道,目前已有48人死亡,150人受傷,多處建築設施遭受嚴重毀壞。

  據稱,參與此次名為“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的國家,除了法國、美國與英國外,還有加拿大和意大利。

  據法新社報道,一名不願透漏姓名的法國官員表示,英國、美國和法國對利比亞的空襲行動,均由設在德國的美國指揮部進行協調,“這是一次多邊行動,過程由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的美軍駐歐洲部隊指揮部進行協調。”該指揮部分別與設在里昂的法國指揮中心以及設在諾斯伍德的英國指揮中心進行協調。

  有官員表示,作為“聯軍”力量的一部分,沙特阿拉伯已決定向利比亞派出24架戰機,卡塔爾也將出動4至6架“幻影”2000-5型戰機。這名官員還表示,尚不清楚上述戰機將會部署在何處。目前在利比亞執行任務的戰機大多屬於法國,英國戰機只有很少一部分,隨後各方還可能部署美國B-2轟炸機。

  據英國B B C消息,丹麥飛機將到達地中海基地,丹麥國防大臣吉特裏利隆貝克稱,希望這次軍事行動能成功地將卡扎菲伏法。

  法國外長朱佩19日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在未來幾天將持續。朱佩沒有透露軍事行動將持續多長時間,但他強調,軍事行動將持續到“卡扎菲政府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為止”。朱佩還強調,不會進行地面干預。

  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裏在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表示支持的同時,多次聲稱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出地面部隊,表示美國政府只會“有限捲入”其北約盟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打擊的行動。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説,在軍事打擊利比亞問題上,美國不願意“打頭陣”有其戰略利益的考慮,由於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前車之鑒,美國推出法國“打頭陣”,通過參與空襲保持自身的控制力,即由“盟友買單,美國來實施控制”,這對美國是“很划算的”。

  卡扎菲強硬回擊空襲

  利比亞遭到西方國家軍事打擊數小時後,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作出強硬反應。他發表電視講話稱:“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他説,西方軍事入侵只能讓利比亞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更加堅定和團結。

  講話中,卡扎菲誓言將地中海盆地和北非變成“戰場”,將武裝所有利比亞平民,抵抗“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並稱將贏得這次戰爭,不會把石油留給美國、英國和法國,他説這是一場持久戰,不會被炸彈嚇到。

  此前,卡扎菲政府針對安理會決議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要求土耳其、德國和馬耳他等國派遣觀察員,到利比亞進行實地調查,旨在平衡西方反卡扎菲力量,以避免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

  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前數小時,卡扎菲發表了鼓舞士氣的講話:反擊一切旨在觸犯利比亞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外國干涉;堅持利比亞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奮起自衛;堅持社會各階層的緊密團結,不給陰謀者以插手的機會等。

  軍事行動發起後,部分國家對此次行動持謹慎態度或公開批評。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均表示,對一些國家在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感到遺憾。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説,美國及其盟友只是希望“奪取利比亞的石油”。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説,她支持採取行動,但德國不會派兵參與。非洲聯盟強烈抗議,要求立即停止轟炸利比亞地面目標的行動。有學者分析稱,非盟強烈反對聯軍武力介入利比亞,是出於維護地區社會和經濟穩定的考慮。利比亞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最主要投資者,投資額達數十億美元,在非洲大陸20多個國家擁有利益,其主要石油精煉和出口商利比亞石油公司與非洲許多國家都有貿易往來。

  軍事干預或令局勢更撲朔迷離

  任何軍事行動都不可避免地産生各種後果,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也不例外,無論是對利比亞,還是對參加軍事打擊的西方國家。無獨有偶,利比亞遭到西方聯軍打擊的時間恰巧是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八週年紀念日的前一天,這引來各界紛紛猜疑,是否要將利比亞變為當年的伊拉克。

  據外媒消息稱,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正試圖評估卡扎菲部隊在班加西的軍力和活動情況。一名美國官員説,卡扎菲部隊已經進入班加西,但現在要預測全世界最不可捉摸的獨裁者之一將如何指揮他的部隊,還為時過早。

  國際分析人士認為,西方的軍事打擊可能會加劇利比亞的動蕩,使該國的交戰雙方難分勝負,形成僵局,軍事打擊不一定會導致卡扎菲下臺,但是利比亞局勢可能會變得更糟。

  此前在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利比亞政府很快接受了該決議並宣佈停火。有分析認為,這是卡扎菲在給自己爭取時間。卡扎菲的部隊週六繼續向班加西推進,將這個反對派總部城市的居民區重重包圍。

  利比亞三軍總兵力約6.5萬人,此外還有5萬準軍事力量,其中大部分忠於卡扎菲。以西方國家標準來看,利比亞政府軍也許不值一提,但反政府武裝與之相比更是羸弱不堪。如今,政府軍兵臨班加西城下,奪下它並徹底粉碎反政府武裝力量指日可待。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利比亞的騷亂讓歐美看到了“堡壘宜從內部攻破”的機會,但關鍵是歐美對形勢判斷有點失誤,卡扎菲在對抗國內反對派的鬥爭中取得了反轉的優勢,歐美國家只好從最初對反對派的軍事助威發展為直接軍事打擊。

  梅新育分析説,在利比亞問題上,“西方形成了非理性的輿論浪潮”,缺乏深謀遠慮。他表示,就算西方國家把卡扎菲政權消滅,扶持反對派掌權,“我敢斷言,班加西城內那些朝天鳴槍慶祝設立禁飛區和西方出兵的年輕人中,如果卡扎菲被滅,西方扶植人物掌權,沒兩年很多人也會成為反對派。”

  法國爭打第一槍源於雙重利益

  此次軍事行動的旗手是2003年曾極力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法國。法國是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政府武裝的國家,也是最早表態並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襲擊的國家。為什麼法國會在利比亞問題上扮演如此積極的角色呢?

  這還要從法國與利比亞之間的恩怨談起。法國曾經統治利比亞長達數年,並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是離利比亞最近的軍事大國之一。1912年,利比亞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又由英國和法國佔領,法國佔領了南部費讚地區,並成立了軍政府;二戰後,利比亞由聯合國接管,1951年才宣告獨立。

  利比亞是北非國家,靠近地中海航路的中部,是中東地區石油運到歐美的必經之路,東部與掌控著蘇伊士運河的埃及接壤。此外,利比亞還是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且目前有半數以上的石油尚未被開採。利比亞的石油出口主要供應歐洲。

  有分析認為,利比亞對法國來説有著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利益。雖然法國總統薩科奇上臺後,法國和利比亞的經濟關係不斷升溫,但政治分歧卻不斷擴大。利比亞的石油行業是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的主要投資市場。法國認為積極推動制裁利比亞不僅會提升其國際形象,還能使其在利比亞乃至整個地中海和非洲地區的利益得到更大保障。

  法國國際關係與對外交流基金會北非中東地區問題研究員米哈伊爾認為,法國一直試圖尋求表現出自己具有領導能力,如果薩科齊賭贏了就將在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擁有一張很好的牌。

  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中心博士岳來群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法國核能發電量佔該國總發電量的70%以上,日本地震造成的核電站泄漏事故對法國民眾造成很大恐慌,因此法國需要確保其海外石油儲備的戰略利益,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公司在北非的投資巨大。

  還有觀點指出,法國當年提出並大力推動“地中海聯盟計劃”的初衷之一,就是看重了北非地區對發展核能的潛在需求。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經由2008年的18家增加到32家,能源是主要的投資領域。美國《時代週刊》網站的報道稱,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擁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而對於整個歐洲來説,利比亞乃至整個中東的戰略地位同樣不容忽視。

  地中海南岸的中東國家或地處國際航運要衝,或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也是歐洲防範非法移民的重點區域。

  有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在中東問題上最關心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即能源、資金和市場。2009年初,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讓大半個歐洲不安。中東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對於能源緊缺的歐洲國家來説有著無法抵擋的吸引力,歐洲力圖把那裏經營成平衡俄羅斯能源供給的杠桿。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和法國消費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都有相當份額來自利比亞和中東其他國家。

  此外,來自中東地區的鉅額軍火訂單,以及這些國家的主權基金投資,對身陷債務危機的歐洲來説,都是其經濟復蘇進程中必不可少的動力。

  在巨大利益驅動下,多年來歐洲國家與中東國家保持了密切的聯絡。由於利益牽絆,歐盟在中東國家相繼出現局勢動蕩後,在觀望中考量相關外交政策,內部也存在分歧。這或許是因為一些國家擔心自己在利比亞的利益,尤其是石油供給受損。

  參戰西方國家最忌戰事拖長

  對於參戰的西方國家來説,此次軍事行動也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

  英國有分析人士認為,卡梅倫參與軍事干預是有風險的,且不説參與戰爭將給英國帶來的財政壓力和人員損失,一旦行動失敗,卡梅倫將重蹈因參加伊拉克戰爭而遭民眾詬病的布萊爾的覆轍。

  美國的福克斯新聞電視臺的評論員擔心,美國會陷入又一個戰爭泥潭。《紐約時報》19日刊文説,軍事行動可能使利比亞陷入無政府狀態,這將為伊斯蘭極端勢力提供滋長的空間。

  此前反對美國介入打擊利比亞事務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及其副手麥克唐納等人就認為,建立禁飛區不僅複雜且耗資巨大,應該審慎對待。目前美國正為財政預算爭鬥,削減國防預算已是不爭事實,如果再大規模介入利比亞事務,會遠遠超出承受範圍。同樣,美國軍隊已經因伊拉克、阿富汗戰爭變得像“繃緊的皮筋”,如果再捲入第三場戰爭,不僅財力人力無法承受,還會引發民意的強烈反彈。

  法國的米哈伊爾認為,軍事打擊不一定會導致卡扎菲下臺,利比亞的形勢十分複雜,局勢可能會變得很糟糕。

  國際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卡扎菲政權在西方軍事打擊中得以生存下來,利比亞戰局久拖不決,人員傷亡越來越大,那麼西方國家內部對軍事打擊的不同聲音也會越來越多,進而影響到參戰國家自己的政局。

  李偉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美英法三國的空襲事件中,美國相對謹慎,歐洲相對活躍,而法國則顯得中東經驗不足。對歐美的戰略意義目前很難判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隨著利比亞事件的進展,越到後面,“衝鋒陷陣的國家的風險越來越大。”

  他認為,法國的目的是推翻讓歐美倍感不爽的卡扎菲政權,但空襲已經造成無辜平民傷亡,並在阿拉伯國家引起強烈不滿的情緒,西方世界也出現不同的聲音,比如德國總理稱不會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這將對法國相當不利。顯然,速戰速決推翻卡扎菲政權恐怕也不是很容易,若不能通過轟炸解決問題,而派出地面部隊,那將使法國面臨的局勢更加錯綜複雜,時間拖得越久對法國風險越大,這對歐盟國家也沒有好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表示,如果卡扎菲站穩腳跟,美英法等國在北非的影響力勢必下降。特別是法國將遭遇外交上的尷尬處境。短期來看,西方國家扶持反對派是屬於應急性的而非長遠的考慮,屬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做法。(記者 王婧 張媛 曾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