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紐約時報》:日本核危機後美國是否應發展核電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導讀:《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鮑勃-赫伯特(Bob Herbert)發表評論文章稱,在核電問題上,美國人必須回答以下問題:美國是否會發生類似日本的大災難?如何處理核廢料?人口密集區發生核災難怎麼辦?現有核電站是否安全?納稅人是否應承擔發展核電的高昂成本和金融風險?赫伯特認為發展核電的代價高得離譜。

  以下是赫伯特的專欄文章全文:

  沒有人料到明尼阿波利斯州I-35W密西西比河大橋會突然坍塌,沒有人料到墨西哥灣會遭遇可怕的漏油事故,而日本一連串的災難——芮氏9.0級大地震、隨之而來的海嘯、以及大規模核電危機——似乎更加令人不可思議。

  儘管我們不願相信,“最壞情形”卻頻頻發生。這帶來了兩個關於核電的重大問題,美國人有責任對之作出回答。

  首先,美國是否會發生此次日本級別的災難?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引發災難的可能是地震,也可能是其他自然災害或一系列事件。大自然是不可預測的,人類是脆弱的。大災難可能發生。

  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美國是否有必要按照原計劃提高對核電的依賴,從而增加美國發生可怕核危機的風險?是否值得冒這樣的風險?

  對全球變暖的擔憂使得核電吸引力大增,因為它不會像化石燃料那樣産生大量溫室氣體。然而人們一貫傾向於忽略核電所帶來的棘手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核廢料?人口密集區發生核災難將有什麼後果?現有核電站的安全性到底如何?納稅人為何必須承擔發展核電的高昂成本和金融風險?

  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儲存池中具有高度放射性的乏燃料棒。最終如何處理這些危險的核廢料,這是核電行業一個無解的問題。核電的倡導者和政府官員對於這一問題往往三緘其口。在核廢料問題上,回避是大家一貫的姿態。

  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Andrew Cuomo)本週再次表示,距離紐約市35英里的印地安角(Indian Point)核電站應該關閉。我們可以想象,一旦發生核事故,疏散紐約近千萬的居民難度有多大。科莫稱:“核電站距離紐約市如此之近,這絕不是什麼好事。”

  上帝保祐,美國核電站發生的災難性事故少之又少,也沒有造成太多人員傷亡。此類事故的低概率讓人們放鬆了警惕。人們可以根據概率宣稱:“美國不會出事。”

  但是萬一齣事怎麼辦?後果有多嚴重?如果印地安角核電站爆炸,多大區域和多少人口會受到影響?清理成本會有多高?一五一十地回答這些問題,這是判定人們的生命和財産遭受如此大的潛在風險是否值得的唯一辦法。

  美國現有的104座商用核電站正在老化,其中不少多年來問題重重。1979年三哩島事故以來,小的事故也有數十起。

  現在奧巴馬政府計劃大力發展核電,然而新建核電站成本相當之高,需要政府提供貸款擔保。銀行不會主動地將自己的錢拿出來支持新一代核電站的建設。

  除了安全方面的內在風險,核電行業長期以來還背負著建築成本奇高、大規模超支和項目無法“善終”的惡名。按當前美元價值計算,成本超支、項目取消和閒置成本給納稅人和股東帶來的成本超過3000億美元。

  核電很難説是對美國能源需求和全球氣候變暖純潔的、經濟的和顯而易見的回答。它有諸多好處,也有嚴重缺陷。最終,代價可能是高得離譜的。(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