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ShangKong還未崛起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8: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商務週刊》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依託中國大市場的“ShangKong”聯盟今日獨善其身,未來則面臨全球交易所合併潮更嚴峻的挑戰

  □ 文 張婭

  2011年情人節前後,告別“單身”的急切心情傳染到了全球證券交易所。2月9日,倫敦證交所與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宣佈合併交易;2月15日,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意志證交所宣佈達成最終協議,將聯合組成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運營商;2月23日,《華爾街日報》又報道説,納斯達克正在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如果無法提出更高的收購價格,它會考慮收購另一家交易所,或者乾脆將自己賣掉。

  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交所的合併案還需經過雙方股東及美歐監管部門的批准,這是2005年以來第11個全球交易所重大並購案。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自由流動、信息技術的進步、以“暗池”為代表的另類交易系統給傳統交易所帶來的嚴峻挑戰,都是這股交易所合併潮的動因。合併潮起源於紐交所的擴張,但因為在金融危機中受創劇烈,現在最新的並購案中美國人都失去了控股地位,多少還是顯露出華爾街優勢地位的喪失。

  德交所總裁雷托弗蘭喬尼(Reto Francioni)承認,進軍亞洲市場是兩大交易所合併的關鍵原因之一。這看起來暗合一年多前美國學者提出的歐洲和美國應加強合作以抗衡金融危機後全球重心向東方轉移的思路。

  讓西方資本市場擔憂的是香港與滬深股市的強勢發展。2009年和2010年,香港聯交所IPO融資規模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在2010年2月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三,與倫敦和紐約間的差距縮小到自5年前該報告推出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各證交所在2010年通過IPO融資669億美元,也超過了美國的420億美元IPO募資金額。加上港交所的528億美元,中國各證交所2010年的IPO融資規模幾乎是美國的3倍。

  但激動人心的數據背後,擁有上海和香港雙核動力的“ShangKong大中華交易市場”其實具有相當的局限性。未能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一直是內地證券交易市場的發展隱患。有消息稱,上交所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籌劃已久的國際板。但此前如匯豐銀行、GE、沃爾瑪、聯合利華、大眾汽車等有意登陸國際板的跨國企業,無疑都已在中國進行多年投資並且未來幾年要在中國加大投資,其中的“醉翁之意”不言而喻。對於已經處於全球競爭格局下的香港來説,來自內地的上市企業在其最近10年的發展中居功甚偉。有統計顯示,內地相關企業現在佔港交所市值的60%、日成交量的70%左右,而10年前這兩個比例均不到30%。蒸蒸日上的內地業務也是港交所過去兩年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的決定性因素。

  根據港交所發佈的“2010—2012年戰略規劃”,與內地建立更密切的聯絡是最為關鍵的內容之一。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表示希望在2011年能發行第一隻人民幣股票。但在香港越來越朝內地看的同時,它在本地區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已經加快了擁抱國際的步伐。去年10月,新加坡交易所宣佈出價8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最新消息是,如果這筆交易失敗,或者是在未來某個時期,新加坡交易所很可能會把目光投向納斯達克。

  在2010年初的那份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新加坡緊隨香港之後。目前,新加坡是涵蓋實物和期貨交易的亞洲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輻射東南亞和印度等地時也更具優勢。去年8月31日,印度金融技術集團將其打造的首家泛亞多種大宗商品及貨幣衍生品交易所放在新加坡,而這個交易所的首選地其實是香港。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的前兩個月,儘管全球IPO活動放緩,美國市場卻進行了24樁IPO,較去年同期的13樁增加85%,IPO籌資規模從去年同期的19億美元增至81億美元。有意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也在悄然增多,至今已有約12個中國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備案文件。在熱鬧的全球交易所合併潮中,依託中國大市場的“ShangKong”聯盟目前尚能隔岸觀火。但隨著歐美金融活動的復蘇,以及交易所合併給其他市場帶來成本減少、效益提高和技術創新等積極影響,它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