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吳曉波:與金錢平視對坐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6: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外管理》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文?/?吳曉波

  金錢是萬能的

  也許在即將離開這個忙碌、喧囂的塵世時,你會問自己:一生中,什麼給你帶來過最大的快樂?英國最大的期貨公司終身總裁馬丁摩爾斯回答:“是我18歲那年賺到第一個英鎊時。”

  你,肯定不會這樣回答。因為你並不覺得自己熱愛金錢,更害怕在臨終之時還留下一個葛朗臺式的“惡名”。

  然而,你不能不熱愛金錢。

  “金錢是萬能的”這句話一點不假,因為現世萬物,金錢是惟一可以交換一切的“萬能工具”。它是一個天平,你可以在上面稱出一個人的成功、一個企業和品牌的價值、一個國家的國力強盛。換言之,人生的、社會的,乃至國家的價值,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不能不熱愛金錢

  前幾年,一部叫《一個也不能少》的電影讓無數中國百姓好好地感動了一把。在這部關於教育的電影中,導演張藝謀講的其實是一個關於金錢的故事。

  魏敏芝先是追著喊著找村長,想要那50元的代課費。後來她阻攔一個學生到縣少體校集訓,所擔心的也是怕少了一個學生就拿不到50元錢。再然後,她到縣城去找張慧科,也是怕那50元黃了;高老師連手指頭都拿不住的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而是用指甲夾住了繼續在黑板上寫字;二十多個從來沒有看到過可口可樂的學生,輪流著喝一罐“很貴”的可樂……

  如果有了50元,又一個50元,很多很多的50元;如果有了一根、兩根,很多很多根粉筆;如果有了一罐、兩罐,很多很多罐可口可樂,也許就沒有了魏敏芝和她的學生們的窘迫。當然,那個時候便也沒有了張藝謀式的溫情和淡淡的哀傷了。

  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你願意要那份深刻的哀傷還是平庸的富足?

  有人問香港第一富豪李嘉誠:你平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李嘉誠小聲地對他説:開一間小飯店,忙碌一整天,到晚上打烊後,與老婆躲在被窩裏數錢。問者大笑,以為富甲天下的李嘉誠在“做秀”。李嘉誠亦大笑,知道全天下沒有人體會得到他熱愛金錢的赤誠和癡迷。

  似乎與金錢無關

  這中間的“誤讀”似乎永遠無法彌合。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並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把金錢當對手和敵人的人,將一生為金錢而煩惱;而把金錢當朋友的人,將獲得金錢給予的歡樂與平和。成為金錢的奴隸,或將金錢視為奴隸的人,都無法與金錢平視對坐。

  你或許會問:金錢,可以換取時間嗎?可以交換愛情嗎?可以獲得思想嗎?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沒有錢;有錢的時候,我卻沒有了時間。這其實是不全面的。金錢可以交換安逸、交換保健、交換服務,從而便也間接地交換到了時間。

  金錢可不可以交換到愛情,我沒有絕對把握。可是,金錢至少可以讓全天下的有情人均過上有飯有床的、安逸的世俗生活。從古到今,天上人間,我們目睹的所有愛情悲劇,至少有一半是因為金錢的窘迫而拉開了裂紋。

  至於思想,似乎與金錢無關,可是沒有金錢的思想會是怎樣的?《論語》曰:“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安貧樂道,文人情懷。可是那個超級愛提問的、孤傲的顏回是給活活餓死的。如果有錢,他不也就不用“其憂”,而只需“其樂”了嗎?

  作為一個當代的知識分子,我在很久以前就堅定地認為:在成熟的公民社會中,財富獨立是職業獨立的前提,而後者又是思想獨立的前提。

  餓著肚子的思想家,其實,只會思想自己的肚子。管理

  (本文作者係藍獅子圖書出版人、財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