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津網-每日新報
新報記者 王婷
央行啟動加息舉措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將目光投注于預期收益較高的銀行理財産品。但有些市民並未意識到,購買理財産品雖然有可能獲得較高收益,同時也要面臨一些定期存款所不具有的風險。因而選購理財産品時,一定要問清楚這款産品是否“保本”、到期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的可能有多大、是否可以提前兌取等關鍵問題。
理財産品並非都保本
在一家國有銀行網點,幾款新上市的一年期理財産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達到4.5%左右,引來不少市民關注。“這幾款産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要注意啊。”銀行工作人員在接受市民諮詢時,多次強調這一點。在另一家國有銀行,記者看到幾位市民在排隊等候購買幾款期限在一個月內的短期理財産品,一位市民問起是否有期限稍長一些的産品銷售,客戶經理立刻回答:“有期限三個月的,不過和這幾款不一樣。這幾款是‘保本’的,那個不保本,也不保收益。”
據了解,目前市場中的銀行理財産品種類比較豐富,從收益類型上看,有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部分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等幾種,在産品説明書上這只是“幾字之差”,但其投資風險卻很不一樣。
“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
許多市民在挑選理財産品時,將産品説明中標注的“收益率”當作最重要的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卻常常忽略了“收益率”前面的“預期”二字。
其實,理財産品到期出現“零收益”,甚至本金虧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比如有些“挂鉤型”的理財産品,投資收益與利率、匯率、黃金價格、原油價格、一籃子股票價格等相關聯,因而在2007、2008年間,國際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就紛紛出現了本金虧損三四成的情況。
按照有關規定,銀行理財産品在標注預期收益時,都採用了“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方式,而當前市場中銷售的理財産品大多數期限都不足一年,市民不能簡單地用理財資金乘以年化收益率計算投資收益。比如一款理財産品期限為23天,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6%,假如市民理財資金為50萬元,産品到期時實現預期最高收益,市民的理財收益為500000 3.6% 23 365=1134.25元;而不是500000 3.6%=18000元。
大多不能提前兌取
如果市民辦理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時按照活期計息,要遭受一定利息損失;如果購買的是憑證式國債,提前兌取時除了分檔計息還要支付一定手續費;但如果市民購買的是銀行理財産品,很可能在急需用錢時,無法提前兌取。
據了解,當前市場中銷售的銀行理財産品大多數都沒有給予投資者提前終止的權利,只規定銀行在面對重大金融政策調整、市場行情異常波動等情況時,可以將理財産品提前終止。
因而市民在購買理財産品前,一定要留出一筆機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有些理財産品按照購買起點金額將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分成幾個檔次,市民投入資金越多,收益率就可能越高。面對這類産品,市民也需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將全部可用資金“押寶”在一款理財産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