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7日 17: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本報訊:針對我國少數地區出現食鹽搶購現象,國內多位知名專家指出,碘鹽對防止核輻射肯定沒有任何作用;而擔心未來我國海鹽會因日本核電站發生核泄漏而受污染,同樣沒有根據。
據了解,在浙江、江蘇和廣東部分地區,近日出現了搶購碘鹽以防核輻射的情況。記者就此電話採訪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夏益華。他説,一般情況下,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在20公里至30公里範圍內,服用專門配製的碘片可以減少放射物碘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但由於碘鹽所含碘屬於“微量”,微量的碘起不到阻隔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的作用,對防輻射起不到作用。
北京阜外醫院核醫學科主任何作祥教授就此接受記者採訪時,同樣認為這更多是來自不必要的恐慌。食用碘鹽不僅對防止核輻射沒有作用,相反,鹽是形成高血壓最危險的因素,正常人每天鹽的攝入量應在6克以內。
至於擔心未來我國海鹽會因日本核電站發生核泄漏而受污染,夏益華研究員認為這同樣沒有根據。他説,核輻射污染物主要是通過空氣的流動擴散為主,儘管可能會有少量污染物進入到海裏,隨著海流和海浪向外擴散,但這不是主要途徑。
國家核技術工業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測控技術開發分中心”主任庹先國1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同樣表示,福島核電站核物質泄漏到大海,對環境是會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首先,泄漏核物質的量會非常有限;其次,考慮到部分沉澱和經過浩瀚的太平洋海水的稀釋,在海水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質也將是很微量的;第三,考慮到日本東北部海流的流向,不會影響到中國沿海水域。
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系主任顏學武則認為,如果放射性物質通過雨水或其他方式落入海水,影響到食鹽的幾率將微乎其微。他認為,首先大海有洋流,太平洋洋流是順時針方向循環,海水被污染也是從日本先到北美海域,而不是首先進入亞洲海域。另外,放射性物質都有一定的衰變過程,而大部分都是幾天內半衰期就結束了,一半的放射性物質屆時將失去放射性,剩餘的一半也會不斷被海水稀釋,並被水裏的生物所吸收。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海洋的污染將越來越微小,更談不上對食鹽的污染。
對此,浙江海洋學院鄧尚貴教授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污染物進入海洋後,海水本身具有稀釋的作用,而且海洋本身就有保護跟防禦的功能,所以,核輻射根本不可能影響到食鹽。
國家海洋局北海監測中心16日對在黃海中部採集的三處表層海水樣本進行了放射性元素檢測,未見異常。檢測結果表明,這次核泄漏不會影響我國近海海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