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走出色香味俱全的消費誤區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7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鄭風田

  我國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盲點,那就是一直忽視對消費者健康營養知識的普及與教育。要想真正解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加強對生産者的監管必不可少,但還必須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引導與教育,要“兩手抓”,兩手都要過硬。

  近日看到一則“天下奇聞”,那就是“童子蛋貴過茶葉蛋”。據3月11日的《錢江晚報》報道,在浙江東陽街頭常飄著奇怪的味道。東陽人説,這是童子蛋的味道,一到春天賣童子蛋的小攤遍佈東陽大街小巷。一塊五一隻的童子蛋貴過普通的茶葉蛋,還經常賣脫銷。童子蛋其實就是用童子尿煮的雞蛋,別小看了這一隻童子蛋,它還入選了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奇上加奇。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童子蛋完全是一個故老相傳的陋習,故意為之,則近於騙人把戲,但居然還有人去吃,這説明不明真相、不懂健康營養知識的群眾還真不少。正是一些普通消費者存在某些消費誤區,讓那些沒有道德的商家有機可趁,於是乎各種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産品被“創造”出來。

  經濟學家經常在“供給創造需求”還是“需求創造供給”之間打架。在市場經濟下,大部分的學者還是相信“需求會創造出供給”的。墨西哥的禁毒年年禁,卻一直禁不了,主要的原因恐怕不是墨西哥警方打擊不力,而是美國那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一直存在,太誘人了。所以墨西哥的毒品永遠難以禁止。一個毒販倒下去了,還會有新的冒險者來替代。

  我們中國人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飲食的偏好更為濃烈,甚至把它視為天大的事情——“民以食為天”就是明證。有人以為這是漫長歷史中,反復發生饑荒的心結。但上流社會的“滿漢全席”,把酒席視為政治爭鬥場所又作何解釋呢?難道他們也有饑荒的憂慮?在上流社會裏,精緻的食品是他們日常生活的最大追求之一,但它可以以優質的食材做保證。流風所及,民間社會在經濟條件有限,而又要追求精緻的情況下,對食材“穿衣打扮”就有了“需求空間”。

  在對食品的評價中,精緻的食品應該“色香味俱全”。殊不知,在飲食方面喜歡追求“色香味俱全”,其實存在很大的消費誤區。本來吃飯的主要目的就是補充營養,如果除此之外你還追求“色香味俱全”等其他東西,其實給不良商家們一個信號,由此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安全不確定性。

  比如以“色”為例,如果消費者“以貌取食”,在購買消費時偏愛那些“色澤”漂亮的東西,比如亮晶晶的大米、雪白的饅頭,清一色的西紅柿,商家們就會想方設法地製造出來。其實不加任何添加劑的饅頭是有點發黑,大米灰點也很正常,西紅柿哪能長出整齊劃一的紅色?消費者對色彩的消費偏好,使那些五顏六色的添加劑應運而生。亮晶晶的大米是使用了添光劑的,白饅頭是加了過氧化苯甲酰的,紅色西紅柿是使用催熟劑催出來的。

  還有“香”,部分消費者偏好香味,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一滴香”,“純天然”、“祖傳秘方”等各類産品。使用這些東西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製造出“香味”,其實跟營養不沾邊,並不是消費者所想象的那樣,香氣襲人就一定是果子熟後産生的。就像那些所謂的純香型酒,其實也是加了添加劑勾兌出來的,也應該算是騙人的把戲,只不過在産品商標上是不會標出來的。比如某鼎鼎大名的所謂純香酒,香味應該就是勾兌出來的,但廠商標注出來了嗎?

  消費者追求“味覺”就更可怕了,為了滿足我國消費者那個特殊的“味道”需求,現在市場上的調味劑據統計每年銷售已達200多萬噸,有2000多個品種,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合法的,有多少是非法的,監管部門一直沒有給出一個説法。

  其實歐美國家的人們有一個良好的消費習慣很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那就是他們在日常飲食上一般只追求營養價值,並不追求“色、香、味”等其他東西。比如蔬菜,他們大部分都是生著吃,因為一煎炒烹炸就把維生素給破壞了。雖然蔬菜生著吃沒有良好的口感,下口難點,但至少沒有添加劑吧。這種更健康的消費習慣值得推廣學習,在日常飲食中,正確的營養習慣應該是多吃鮮活的食品,不要盲目追求口感。

  歐美國家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也就是“兩手抓”,生産者與消費者都被重視,不僅僅對犯錯的企業進行懲罰,還要對消費者進行正確的營養知識教育。過去各種滋補品之所以風行,喝“綠豆湯”治百病等“異端邪説”之所以有市場,説明我國的消費者太需要正確的飲食營養知識教育了。消費者如果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良商家下手的機會就會少很多。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是需要引導與教育的,這個環節過去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一直忽視。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消費者的正確飲食營養知識教育,比如可以每年多拿出些經費,製作健康飲食宣傳片,在媒體上多進行公益廣告播放,告訴消費者,哪些飲食習慣值得學習,哪些又容易被誤導利用。(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