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郵政出手劍指快遞亂加盟 提高門檻能否整頓亂象?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7日 01: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通信信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于偉

  電子商務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經濟生活領域最引人矚目的潮流。然而,快遞業的亂象叢生卻成了電子商務的一大短板,各種潛規則讓消費者有苦難言,更讓整個市場陷入輿論的風尖浪口。如何整頓亂象,推動快遞行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已成為一個熱點話題。

  快遞成為網購一大短板

  隨著以網絡購物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在國內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經濟生活領域最引人注目的一股潮流。

  十二五規劃將電子商務列入優先發展的行列;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務業”……如此利好的政策,更是給電子商務日後的發展帶來福音。

  然而,電子商務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同在。如今快遞已成為網購的一大短板,漲價、爆倉、冒簽、“蝸牛遞”等一系列棘手問題隨之而來。剛剛過去的春節,快遞不快還讓人記憶猶新,停運、漲價更是老生常談。在315消費電子投訴網的統計數據中,“快遞”儼然成為投訴大類中的“重災區”。2011年前的“快遞春運”更是讓投訴量躍至7129宗,與2010年月均2522宗的投訴量數據相比,足足翻了近三倍。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2.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寄發的快遞不能按規定時間送達;78.9%的人稱如果快遞發生損毀或丟失,自己並不能獲得賠償;73.7%的人認為接受快件時,一般被要求先簽收、後驗貨。事實上,重收輕送,郵件丟失,隨意處置;限定貨物查詢時間推脫責任;索賠困難;先簽字後驗貨;漲價的隨意性等快遞中存在的潛規則不斷曝光,這些讓消費者有苦難言,更成為阻礙團購行業發展的一大弊病。

  亂加盟成快遞業亂象主因

  網絡購物的盛行,直接促進快遞行業“狂飆式”的發展。但快遞公司的表現卻令消費者頗為不滿,諸如延時送達、貨物損毀等現象成為投訴焦點。

  目前,國家郵政局正加緊對快遞行業進行整治管理,近期已取締了17家未經許可經營快遞業務企業,其中不乏圓通、申通、宅急送等知名企業的加盟店。事實上,亂加盟及加盟商素質良莠不齊,正是快遞業亂象的主因。據了解,目前快遞業有“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採取直營模式的有EMS、順豐等,其屬下寄件網點或派件網點都是由總部直接投資,且往往前期投資巨大;而通過加盟形式發展起來的民營快遞企業達90%以上,由於缺乏資金實力,更多的民營快遞公司將分公司承包給加盟者,分公司又將站點承包給個體戶,以此達到將服務網點迅速擴張至全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下每個加盟網點都是獨立法人,總部對二級、三級加盟商約束力並不強,由此引發的快遞業亂象很難得以根治。實際上,加盟模式讓快遞企業迅速擴張,但因各加盟商素質參差不齊,服務質量自然難以保障。

  同時,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一方面,快遞公司對員工的培訓不足,致使快遞員對快遞件缺乏應有的責任心,服務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快遞公司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流程,從業人員很難整體劃一。

  此外,快遞行業同質化嚴重,産品、價格、商業模式等同質化競爭不利於整體市場的發展。在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企業停留在薄利層面,只能靠低端的價格戰來擴張,而部分經營者盲目追求業務量與經濟效益,忽視行業操守與服務質量,加重了行業亂象程度。

  加強行業監管迫在眉睫

  電子商務還在持續火熱,快遞業要分羹這塊大蛋糕,就必須找出真正的出路,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

  繼取締17家未經許可經營快遞企業後,國家郵政局再度出手整頓市場。近日,國家郵政局公佈《快遞行業特許經營加盟合同》示範文本,要求加盟商必須是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法人,該合同示範文本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快遞業加盟範本的公佈意在提高門檻,進一步規範行業,但作為規範性文件,能否達到效果尚待觀察。

  而更治本的方法,恐怕還要從行業自身和政府監管上著手,確保快遞行業亂象得以內外兼治。

  一方面,快遞行業自身亟需提高信息化水平,擺脫靠低價競爭、薄利多銷的層次,更要提高服務附加值,如個性化、針對性、高端服務,在業務上加大創新力度,開闢新市場從而避免淪為同質化競爭。同時,從內部整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以及各個快遞分公司應該聯合起來制定統一的遊戲規則也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出臺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制定一部專門規範快遞行業的全國性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完善的快遞行業監管制度,快遞業有關法律法規彼此交叉,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規範性較差,也缺乏統一的快遞市場監管辦法和權威性行業標準。而通過完善立法,明晰利益各方的職責等方面,使快遞業有法可依,合法經營。同時,也推動監管部門依法監管,規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