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進口非長久,自産漸萎縮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6日 22: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棉花種植亟待提高收益率

  本報記者 王超報道

  近日,各省統計局相繼發佈了2010年棉花種植面積和産量數據,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新疆等省區的棉花産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山東省下降幅度最大,較上年減少21.4%。

  這已經不是我國棉花第一年減産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棉花産量為762萬噸。2008年減至749萬噸,2009年減至640萬噸,2010年再次減至597萬噸;從棉花種植面積來看,和2007年相比,減少1614萬畝。

  北京中期期貨分析師許晶告訴《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棉花連續減産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幾年的氣候災害比較重;另一個是棉花的種植效益已經大大下降,對農民失去了吸引力。

  “除2010年之外,近幾年棉花收購價格一直偏低,僅在萬元每噸左右。糧食價格卻在穩步提升,棉花對於農民已經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許晶説。據中國棉花協會估算,正常情況下,要想保證種棉花對農民有吸引力,棉花和小麥的價格比應該在8:1,棉花和水稻的價格比應該在12:1,但近幾年大概只有6:1的水平。

  種棉花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活。“與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機械化程度相比,棉花的機械化作業程度很低。再加上棉花的蟲害升級較快,種植棉花防治需要大量地投入人力、物力。這就讓農民不得不在棉田上耗費更多的時間,直接影響到了農民外出打工的收益,所以他們更願意種省心的作物。”許晶説。

  從3月份種棉到11月份收穫結束,棉農基本上不能外出。據業內人士計算,種植棉花農民需要投工30個每畝,小麥和玉米則只需6個左右。種一季棉花,農民可能四五個月沒辦法出門打工。按照每月1800元的打工收益計算,每年要減少七八千元收入。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儘管2010年下半年棉花價格大幅飆漲,棉花種植面積下滑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供給無力導致棉花價格飛速飆升。下游的紡織企業和服裝企業被迫減産停産,有些甚至被逼到懸崖邊上。

  無奈之下,國家開始加大進口力度,以彌補國內需求。根據統計,中國2010/11年度前4個月累計進口棉花127.6萬噸,同比增長49.9%。

  “進口並非長久之計。棉花畢竟不是大豆,國際市場並沒有多少棉花可供中國進口。”許晶説。數據顯示,本世紀我國棉花進口基本保持在每年200萬噸以上,最高達到360多萬噸,佔到了全球貿易量的50%左右,增長幅度已然不大。

  進口棉花也沒有價格優勢。3月4日,國産棉花價格在32000元每噸徘徊,而進口棉花的到港價格已經到了39000元每噸。“‘中國需求説’又往往是國際農産品價格上漲的最大推動力。”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我國棉花缺口還是要更多地靠國內來解決。許晶表示,我國棉花實現自給自足並非沒有基礎。從全國範圍來看,我國棉花種植面積還很大,新疆等地區的種植也是很普遍的,供給來源很廣泛。關鍵是如何刺激棉農的種植積極性。

  馬文峰表示,影響棉農種植積極性的,主要是效益問題。國家通過直補可以讓農民嘗到甜頭,讓農民感受種植棉花有錢可賺。種植糧食,農民可以拿到糧食綜合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多種補貼。部分地區補貼力度高達六七十元。而棉花僅有良種補貼一項,每畝的補貼額為15元。

  與此同時,國家還要加強市場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強對棉花市場的預測和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及時向生産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準確可靠、系統完整的市場信息。要研究和建立統一、準確以及權威的棉花數據統計系統,採取科學的統計方法,摸清中國的棉花産銷數據。禁止棉花價格出現短期內的劇烈波動,穩定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