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6日 10: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江南晚報
“去年信用卡消費了1萬多元,才換得一個‘樂扣’杯,真是越來越沒勁了。”3月14日,市民方先生在一家銀行兌換積分禮物時感嘆。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和前幾年相比,眼下信用卡積分兌換的禮物越來越不“給力”。
記者在各大銀行的網上信用卡積分商城中看到,多數銀行的起兌積分在5000分以上。各大銀行的積分政策,在人民幣方面,多數是1元的消費對應1個積分。多數銀行積分兌換商城中的貨品分為使用商品和虛擬貨幣兩類,以較容易估計價格的充值卡、消費卡計算,各大銀行的信用卡積分與換得商品價格的比例多在1:500。一家銀行官網積分商城提供信息顯示,最低的起兌積分是5000分。在實體商品中,像按摩器、加濕器、不銹鋼鍋和打印機這樣的小件家電等,所需積分在5萬到10萬分的區間內。像漢王電紙書、蘋果平板電腦和聯想一體機電腦等較高端的數碼産品所需積分則在100萬分以上,最多的能達到250萬分。以3G版IPad(16G)超過4000元的市場報價計算,平均一個積分還抵不到0.002元。説得具體些,若是到年底想要換一套當年的郵冊,每個月就至少要刷掉12500元。那相比前些年,積分到底“貶值”了多少呢?記者以同件商品為例:
2006年這家銀行的持卡人只需用20000積分即可換取U盾一個。而5年後,一個U盾的“身價”上漲到了25000個積分。僅在這件商品上,積分在這五年內就“貶值”了20%。時下為了多攢積分,幾個人共刷一張信用卡的現象也不少見。但面對著積分商城中動輒上百萬積分的大件商品,即便眾人合力,似乎也趕不上積分“貶值”的速度。部分消費者有時會為了積分,盲目多消費,可到年底一看自己心儀的商品所需的積分又漲了,於是只得換了些自己並不需要的商品。
市區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表示,客戶都是在網上兌換積分的,然後銀行再將商品通過郵寄等方式送給客戶。“銀行説只能在網上兌換,我們平時又不上網的。”正在辦理業務的一位老年客戶説。她説她周圍的老年人中,有的從未嘗試過積分兌換,有的則交給子女去打理。而對於刷卡消費金額本就不多的老年人和學生,這些積分到最後反而成了雞肋。
欲了解更多信用卡資訊,歡迎訪問新浪信用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