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1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雜誌
一場涉及75家企業、35860人的大撤離,一次中資企業海外淘金的“政治風險控制”必修課
《財經》記者 魯偉
中國政府掌握並有回國意願的35860名在利比亞的中國公民已全部撤離回國,中國的應變能力引來國際主流媒體一片讚賞,但對在利比亞承包工程項目的75家中資企業而言,它們無暇顧及這些“表揚”,因為撤離意味著此前的投入可能就此打了水漂。
3月1日,商務部和國資委共同啟動了央企在利比亞海外資産損失情況評估工作。國資委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13家央企在利比亞的損失一些是固定資産損失,另一些是承包工程墊付款方面的損失,“具體損失目前無法確切統計”。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7日對媒體表示,“我們在利比亞沒有投資,但我們有75家企業,在那兒有50個項目的工程承包,涉及的金額有188億美元。”
相關上市公司陸續發佈的公告表明,中資企業在利比亞的資産損失情況不容樂觀。3月1日晚,中國鐵建(601186.SH/1186.HK)發佈公告稱,公司在利比亞有三個工程總承包項目,合同總額約279億元,目前僅完成合同額約45.2億元。中國鐵建是目前在利比亞承包項目金額最大的中資企業。
3月3日,中國鐵建在利比亞的3572名員工全部撤離回國,其在利比亞的三個鐵路項目也全部停工。而為了奪得利比亞鐵路項目,公司“跟蹤了差不多十年時間”,中國鐵建國際部副部長廖軍4日回憶説。
中國鐵建的投資故事是中資企業“掘金”利比亞的一個縮影。利比亞一直以來都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和平”典範。1969年卡扎菲上臺後斥鉅資大力建設鐵路和水利、住宅等工程項目。這不僅促進了利比亞經濟的發展,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1981年起,中國公司進入利比亞承包勞務市場,在石油、通訊、建築、基礎設施等領域尋找合作機會。2008年、2009年是企業“掘金”利比亞的高峰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發佈的《對外承包工程發展報告》顯示:那兩年新簽合同金額分別為100億美元和58億美元。
然而沒有徵兆的政治動蕩使得中國公司遭受重大挫折,所有在建項目被迫停工,其中大部分仍處於建設初期。
除了中國鐵建等央企,民營企業這次的損失也很大。2009年3月,北京宏福集團在利比亞承包了5000套住房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合同總額為35億元。“雖然完成了40%的工程量,但甲方只支付了25%的工程款。”宏福集團一位高層向《財經》表示,公司在這一項目上至少虧損4億元,“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保險公司尋求一些賠償。”
《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遭受損失的企業中有很多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下稱中信保)客戶。接近中信保的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承保合同金額累計可能有20多億美元,“但賠償金額不會很樂觀,因為利比亞事件最終還未定性,屬於何種賠償性質還很難説。”
這不是大多數企業能夠預料得到的局面。一位央企高管向《財經》直言:“利比亞的局勢一直非常穩定,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風險。”
此次中國公司在利比亞遭受損失的經歷,給所有期冀在海外掘金的中資企業敲響了警鐘。截至2009年底,中國在世界17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3000家海外企業,資産超過1萬億美元。面對日益複雜的商業環境,中國企業應當提高抗風險意識,從而更好地保護其海外資産。
“中國企業現在還沒走出‘投資衝動’這個階段,很少考慮當地的政治風險。”全球品牌諮詢服務機構英特品牌(Interbrand)公司中國區總裁陳富國告訴《財經》記者。
前述13家投資利比亞的央企(或旗下企業)均為上市公司。《財經》記者在查閱這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説明書時發現,有的上市公司招股書中甚至沒有提及政治風險。2010年11月1日,由中國商務部和駐利比亞使館共同發佈的《利比亞國別投資指南》也將“政治穩定”作為利比亞的投資優勢。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向《財經》記者強調:“政治風險需要政府和企業一起重視,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後的防護,但現在這一塊是很缺失的。”
不過,中國企業“走出去”時,也帶著“後發劣勢”的無奈。成熟的低風險市場競爭都很激烈,幾乎全為跨國公司佔據。為了尋找競爭烈度相對較低的市場,中國企業就難免要冒各種風險。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告訴《財經》記者,中國企業不能“老盯著發達國家,去利比亞等新興市場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