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03: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李嬌鳳 發自北京
孫安民今年已經65歲了,2000年因為購房被開發商欺騙且多次投訴無門,性格倔強的他從此走上了打假維權的道路。
“我現在正在處理陜西寧陜真假桑樂太陽能熱水器的案件,為個體戶李長濱的維權提供法律援助。”孫安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説。事實上,孫安民同時有四五個案子要開庭而東奔西跑,使得記者對他的採訪只能分幾次完成。
不過,記者了解到,個體維權者面對越來越艱難的生存環境,有日益減少的趨勢。並且,和孫安民一直堅持的公益打假維權不同的是,有多位打假人士辦起了諮詢公司,將個人維權上升為公司維權。
個體維權者越來越少
多年來,在孫安民的幫助下,數百名被違法開發商欺騙多則上千萬、少則幾千元的消費者,得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孫安民還于2004年自費建立起了公益性“老孫打假”房産維權網站。如今,孫安民將維權打假範圍從房地産擴大到藥品、食品、保健品、家用電器和日用百貨等多個領域。
在10年的打假維權過程中,孫安民多次受到房産開發商等企業的咒罵、恐嚇、圍攻。“2004年3月,有個開發商的侄子帶著兩個很壯的人到我的住處對我拳打腳踢,打得我身上很多地方都腫了。雖然我報警了,案子也還沒有破。”
孫安民指出,“職業打假人”越來越少的原因是生存環境越來越差,維權成本越來越高。“打假要付出很多,生存很困難。車船費用、吃住花銷全要自己解決,沒有人給你發工資。”孫安民説,“打假還會遇到各種阻力、隨時可能會面臨遭受圍攻、被誣陷的風險,甚至有時會傾家蕩産。”
“打假”企業化
面對越來越艱難的生存環境,和孫安民一直堅持的公益打假維權不同的是,有多位“職業打假人”辦起了諮詢公司,將個人維權上升為公司維權。
被稱為 “中國職業打假第一人”的王海告訴記者,他成立的公司現在主要從事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的業務,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運營模式。“從1995年開始,我就一直在強調個人打假是個體和組織的對抗,是不可能永遠處於優勢的。”
1996年12月,王海接受希望集團劉永行10萬元贊助後,註冊成立了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責任公司,以組織的形式來代替個人打假,主要是幫助企業打假來獲取利潤。王海認為,通過打假來獲得經濟效益和做律師為當事人謀求權益最大化並無區別。
王海的這種轉型模式也被許多“職業打假人”所借鑒。重慶打假名人葉光在成立重慶葉光商品諮詢有限公司的同時,開辦了“葉光之聲 葉光打假維權網”。
推動民間消費者組織發展
雖然多位打假人士表示消費者維權越來越難,但孫安民覺察到,從2000年到現在,雖然西安房地産開發商的違規違法行為很多,但他們很怕碰到孫安民,碰到後就趕快處理掉。“如果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像我這樣的人,肯定會對市場法制環境、誠信經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王海則告訴記者,現在他將精力主要放在非營利方面,一是參與成立了和諧社區發展中心,另一個是王海熱線消費者權益保護項目課題組,致力於通過立法參與和公益訴訟等行動來反欺詐、反壟斷和反歧視,從而保護消費者權益。
當被問及對中國未來的消費者維權環境有何建議和期待時,王海表示,希望推動中國民間消費者組織的發展。“只有在各個領域中誕生大量的消費者組織,才能保證消費者擁有話語權,使消費者具備市場監督的能力,才可能參與到立法程序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