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經濟發展不能犧牲生態安全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0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訪黑龍江省林業廳副巡視員楊國亭

  經濟發展不能犧牲生態安全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馬玉忠I黑龍江報道

  “我認為將來限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淡水資源,而濕地是最大的淡水儲水庫。”黑龍江省林業廳分管濕地保護的副巡視員楊國亭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認為,濕地具有蓄水儲碳、涵養水源、維護生態平衡等多種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保護好濕地,事關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生態安全與糧食生産不矛盾

  《中國經濟週刊》:先介紹一下黑龍江濕地的特點及現狀。

  楊國亭:黑龍江省是名副其實的濕地大省,濕地資源有幾個特點:

  面積最大。黑龍江省有天然濕地556萬公頃,佔全國天然濕地總面積的15%。

  生態區位重要。三江、松嫩兩大平原是我國糧食主産區,作為重要生態屏障之一的濕地,對兩大平原的糧食穩産高産發揮著重要作用。

  國際影響大。中國有國際重要濕地36處,黑龍江省就有4處,總面積佔全國的16%,是比重最大的省份。黑龍江省濕地大多位於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國際上對黑龍江省濕地保護工作極為關注。而且,黑龍江省是邊境省份,其境內黑龍江、烏蘇裏江是中俄界江,興凱湖是中俄界湖,這都是濕地分佈的重要區域,如果這裡的濕地再遭破壞,這不僅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也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

  《中國經濟週刊》:在整個國家要面臨轉型的時候,怎麼處理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楊國亭:糧食生産與生態環境看似矛盾,實際二者並不矛盾,關鍵是怎樣達到平衡,也就是説農田和濕地的面積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比例較好。中國人口多,糧食短缺,由於國家需要,黑龍江上世紀曾經開墾了大面積濕地,這是不爭的事實。我認為,提高糧食産量,保障糧食安全,不能再靠開墾濕地擴大耕地面積,不能以犧牲生態安全來發展糧食生産,發展經濟。

  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事實就是:濕地周邊的農田持續穩産高産,而且發生旱澇災害的頻率低、程度輕。以三江平原的富錦市為例,糧食年年豐收,得益於周邊大面積濕地的自動調節功能,旱可供、澇可蓄。而前年華北大旱,去年西南五省大旱,今年的華北黃淮大旱則是反例。

  國家應加快濕地立法進程

  《中國經濟週刊》:三江平原從濕地開發到恢復性保護,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作為第一個出臺保護條例的省份,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出臺的?

  楊國亭:三江平原濕地經歷了從鼓勵開發到嚴格保護的過程。天然濕地面積已經由建國初期的500萬公頃減少到目前的92萬公頃。

  1998年,可以説是黑龍江濕地保護的分水嶺,當年省裏做出了《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 停止一切開墾行為,搶救性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濕地保護地方領導負責制,並明確要求進行濕地保護立法。由於政令暢通,當時排水溝已挖好,準備開墾的珍寶島、三環泡等濕地得以保留了下來。“流域保護”理念,現已變成現實並得以延伸。

  2000年,黑龍江省政府把濕地立法納入日程,由省政府法制辦&&成立了《條例(草案)》調研起草小組。

  濕地保護立法,涉及到很多部門,如何協調有關各方,是濕地立法的重要一關。黑龍江省在明確林業是濕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前提下,也明確了水利、環保等有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的職責,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終於在2003年出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濕地保護條例,開創了我國地方濕地立法的先河。

  《中國經濟週刊》:條例出臺至今,在濕地保護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在國家層面的立法缺失的情況下,地方性立法在具體執行和實際保護中,面臨哪些困境及局限?

  楊國亭:濕地條例出臺之後,各部門的職責明確了,各級政府對濕地保護的認識提高了,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建設也大大提速。同時,我們依法查處了一批破壞濕地的案件,打擊了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可以説,沒有濕地條例的出臺,就沒有現在的556萬公頃濕地。

  但是在執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土地法》等法律中濕地沒有界定,導致濕地保護規劃和有關規劃無法對接。另外,地方條例對破壞濕地的處罰權限較輕,對於破壞行為嚴重的,處理力度不夠。大規模開墾停止了,但很多地方濕地與農田交錯,“拱地頭、展地邊”等現象依然存在。

  再有,濕地生態用水問題;農藥化肥的使用,致使濕地污染、富營養化;濕地處於農田包圍中,存在島嶼化的趨勢等問題,這些都需儘快上升到國家層面來研究並加以解決。

  此外,從經濟社會的全局考慮,國家也應加大有關政策扶持力度,對黑龍江這樣的為國家糧食、生態安全做出貢獻的大省,加大補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