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0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財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 本報記者 丁莉婭 賀斌

  長期以來,國家在水利投入上,對大江大湖大水庫等流域性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作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的“小農水”仍然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兩會上,政協委員們紛紛提出,只有興修農村的中小水利系統,讓農村的河道溝渠暢通起來,讓水走完“最後一公里”,才能保障糧食安全。

  大旱凸顯

  “小農水”薄弱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小水利作為整個水利系統的最前端,它的運營狀況將直接影響江河湖泊的旱情和汛情。由於管理體制不健全,維護投入不足,目前多數長期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眾多小型水利設施功能喪失殆盡,河道、山塘淤積現象嚴重,“夏澇蓄水,冬旱供水”的功能嚴重下降。

  去年春季中國東南地區的旱災使農業遭受嚴重損失,今年北方又遭遇大旱,儘管旱情得到緩解,但也凸顯了農田水利建設薄弱的現狀。

  小型電灌站、塘壩、水渠等水利設施因單個投資少、規模小,被稱為“小農水”。“小農水”多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成為農田灌溉的“最後一公里”難題。這種情況各地普遍存在。由於水源難以引入田間地頭,水庫之水就成了“死水”。

  數據顯示,目前在全國18億畝耕地中,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飯,大型灌區骨幹工程損壞率接近40%,中小型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到達農田的末端渠係更是老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

  “由於重視不夠,現在農村小塘小壩於泥成災,堵塞嚴重,既不能蓄水,又不能養魚,還造成環境污染。”全國政協委員余瑞玉在調研中發現,上世紀修建的灌溉渠網多年失修,雜草縱生,有的甚至被修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人為地切斷,從而在小旱大旱面前不能有效調動水源,即使水庫有水也不能實施灌溉。

  分析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余瑞玉認為由於分田到戶,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基層組織已很難在興修水利方面發揮集體領導作用。同時,大多數鄉村在農田水利建設上難以直接使用勞動力,雖有“小農水”專項基金,但一些地方政府因財政困難拿不出相應的配套資金,只能望洋興嘆。此外,多頭治水現象還沒有改觀。

  “小農水”

  惠及“大民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

  在水利建設中,“小農水”對農民幫助最大,對農業豐收真正影響最大。全國政協委員朱建軍説:“小水利是惠及農民、農業的最直接的水利設施,是整個水利系統的細胞。如果説近年的水利建設整體是明顯滯後,那麼,其中的小水利建設則實際是停滯或倒退了。”

  朱建軍建議,加大小水利投資在整個水利投資中的比例,並設立小水利投資專項,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支持“五小水利”工程的措施進行具體的量化,確保小水利建設資金不被其他水利項目擠佔。同時,優先考慮投資少、見效快、惠及面廣、實際效益高、維護費用低的山塘、小水利清淤與維修工程,全面提高農村防汛抗旱能力。此外,積極探索組建專業水利工程公司,添置專業施工設備,大力引進新技術,破解河道、山塘清淤難題,並將興修水利與治水、治土相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于振文説:“過去在水利建設中,過多地把精力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忽視了農田水利建設。近年來,很多地方在農田水利建設中,著重加強了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這個做法很好,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現在水庫有了,但是從水庫通往農田的水渠並沒有建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在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方面,全國政協委員李鉞峰分析説,重建輕管現象突出,究其原因有三點:群眾管護意識差,只管用不願管;沒有管護資金;農村稅改後取消了義務工和積累工“兩工”後,加上外出務工群眾增多,難以組織力量投工維修。因此,不少地方産生邊新建邊損毀的現象,農田水利工程的作用逐年減弱。對此,他建議,設立項目管護費,一是在項目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二是地方政府每年按工程資金額度的2%-3%安排工程維護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提出未來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並要求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大興水利,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可謂迎來了春天。利好消息頻傳,農田水利曙光初現,但仍有很多制約因素需要儘快消除。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氣候變化帶來的旱澇災害似乎已成常態。而農田水利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如何構建資金投入、管理維護的長效機制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