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兩會日記委員熱議“艱苦奮鬥”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0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財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3月12日上午經濟界34組的討論中,艱苦奮鬥問題成為熱點。

  首先是有委員提出,我們現在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態度,發展的路還很長,艱苦奮鬥和奉獻的精神不能丟。目前要注意毛主席説過的“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問題。話音剛落,便有幾位委員接連發言表示贊同。

  但稍後,不同意見出現了。有委員説,你們強調的艱苦奮鬥我怎麼聽不懂?當前的大方針是要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提升居民收入和勞動者收入的比重,提高國民經濟中的消費率,那麼讓誰艱苦奮鬥?是全民艱苦奮鬥,還是一部分人艱苦奮鬥?有的邊遠欠發達地方的人們安全飲水問題都未解決,讓他們喝著污水就艱苦奮鬥了?看看農民工吃什麼、住什麼,他們已經艱苦奮鬥了,還要不要給他們漲工資?

  於是,話題又延伸到“十二五”居民收入與GDP增長、工資水平與效率提高這兩個“同步”的討論。有的委員強調,“同步”了,也只是維持了現有的宏觀分配比例,“超過”一些,才能使下降到過低的居民收入比重和工資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但問題馬上也就來了,有委員説,企業主不會同意“超過”,即使“同步”,也不一定能被嚴格落實吧。

  這些發言都給我不少啟發,並使我按捺不住,也發了個言。我的敘述層次與前面討論中的層次推展是正好相反的,先從“同步”問題説起,一直回追到最開始涉及的“艱苦奮鬥”問題。

  第一,當前和今後“十二五”規劃期,要講兩個“同步”,著眼點是要遏制居民收入工資比重下滑趨勢,也是貫徹中央已定的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方針,是服務於分配關係合理化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

  第二,“同步”的要求可以覆蓋“十二五”或更長一點的時間段,但並不能認為是一個恒久不變的方針,因為社會再生産中,較多情況下確有“生産資料優先增長”的客觀要求,以適應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為長遠發展提供後勁。那麼在具體指標上的表現,便會是GDP和勞動生産率的增長,應略快於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工資的增長。傳統體制下曾把“生産資料優先增長説”推到極端,妨礙了勞動群眾積極性的可持續發揮,但我們在理論框架上,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合理的一面。

  第三,階段性的“同步”,指的是宏觀指標,但並不能機械地套到微觀層面,要求所有企業都嚴格同步,因為企業的生産經營戰略策略中允許有、也必然會有擴張期,又加上企業有內部分配的自主權,“同步”在具體的企業,並不是一個可以一成不變套用的最優解,也沒有政府強制施行的法律依據。政府還是要以經濟手段為主,在政策和企業外部環境上加以引導,去爭取這樣的結果。

  第四,“艱苦奮鬥”是個好概念,但必須細緻分析:其一,這是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當下的“艱苦”,並不代表物質條件上就一定要像長征中或上世紀60年代初困難時期那個樣子,主要是指合理消費,反對浪費。其二,“艱苦奮鬥”是個有針對性的概念,對公權機關、政府部門,要大力提倡厲行節約、艱苦奮鬥,而對底層困難群眾、弱勢群體,則需要多送溫暖,改善其境遇,這與艱苦奮鬥是兩碼事;其三,這是個物質狀態和精神狀態相結合的概念,有的同志因工作需要西服革履,但沒日沒夜、長年“不受勞動法保護”地加班加點幹事業,我覺得這也稱得上是“艱苦奮鬥”。

  第五,目前收入分配和“艱苦奮鬥”中的一大難題,是對民眾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如何合理、瞻前顧後地權衡。內在的人性取向,是誰都不想“艱苦”,老百姓必然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物質利益,但政治家、政府決策與管理部門在千方百計改善民生、回應眼前物質利益訴求的同時,還必須兼顧今後的長遠利益、發展後勁即可持續性。還是陳雲同志的話,一要吃飯,二要建設,順序不能弄反,但分光吃凈,國家也沒有希望。當前一定要盡力而為改善民生,但也應注意他人教訓:吊高胃口後不可持續的“民粹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趕超”,使拉美數國痛失好局,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不可重蹈覆輒,切忌持“分光國家儲備”思維。

  第六,與收入分配和艱苦奮鬥問題相伴隨的,還有一個社會成員的核心價值導向與信仰問題。令人痛心的“富士康N連跳”,原因複雜,但有一條:二代農民工在物質條件方面其實並不惡劣,但對於工作中的枯燥、少親情、精神寂寞與壓力等方面,承受力明顯不足,感覺“艱苦”不堪,便無法堅持“奮鬥”了——那麼,必須看到這裡折射著一代人信仰支撐力的缺失。過去的奮鬥者也吃苦,但信仰在,現在我們普遍少吃苦了,但信仰的支柱卻往往找不著了。這可能是中國社會今後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大問題。

  聽了我這番議論,有的委員當即作出小結:蛋糕做大不容易,分好蛋糕更難;物質充裕不容易,精神充實更難。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