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住房租賃市場:高漲房價壓力下的民生出路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0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財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 本報記者 丁莉婭 賀斌

  作為房地産租售消費的環節之一,住房租賃一直是不被重視的“邊緣角色”。在高房價越來越成為政府調控的兩難時,一直被冷落的住房租賃市場有望成為緩解房價過快上漲壓力的民生出路。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産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就提出建議,中國應更多地培育住房租賃市場。

  房價高企背後

  的“租居”生活

  事實上,由於房價的高企不下,使得相當一部分人群選擇了租房。而隨著日前“京十五條”的落地執行,北京部分受限購影響而放棄購房的人群,也不得不重新選擇續租。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李冬明,大學畢業後來北京已有4年了,4年裏,他先後搬了3次家。雖然“居無定所”,但每月房租在2200元左右,這對月收入過8000元的他來説並非重負。他説:“一旦買房,每月不但背上幾千元的債務,而且只能買到郊區去,來回上班就夠折騰了。”他希望今年國家能出臺更多完善住房租賃市場的政策與措施。

  據權威部門調查,目前近1/3按揭購房者的月供佔其月收入一半以上,人員構成日趨年輕化。以北京為例,在商品房購買者中,20歲至30歲群體佔4成左右,大部分工作年頭不長,積蓄有限,一大筆首付、數十年還貸,足以讓他們不堪重負。從貸款情況看,中國至少有20%中等收入家庭只能承受5萬元以下的消費信貸,還有30%家庭不具還貸能力,一旦買房,一生負累。而房屋租賃市場正可以滿足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

  數據也顯示,即使是當前,租房仍然是中國一些特大型城市的重要住房解決方案。

  全國工商聯房地産商會曾發佈的一份《北京市城市常住居民租賃居住調查》顯示,北京市大概有33%的常住居民通過租賃房屋來解決居住問題。

  上海市統計年鑒一份抽樣調查表明,上海城市家庭住房自有率為78%左右,也即約22%的家庭通過租賃解決居住問題。

  充分發揮住宅

  租賃保障功能

  據資料顯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近10年中國住宅建設數量是改革開放前30年建設總量的6.8倍。

  “時下,房地産的買賣市場成為‘財富轉移’的通道,導致社會整體效率和社會福利受損,而無暇更多顧及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實際上,租賃和銷售是住房市場中兩種基本的流通和消費方式,住房租賃市場與住房買賣市場,應該是兩個並重發展的市場。當前中國租賃市場被邊緣化,這種市場結構的明顯失衡,直接影響到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郭松海認為。

  郭松海指出,解決住宅問題,要發展租賃市場。要增加租賃市場的供給,政府就要有所作為,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為此,必須對特殊利益集團實行抑制和規範,有效約束資本權力,引導公共權力使用,以包括稅法的法治來約束特殊利益集團行為,以實現社會公眾和國家的整體利益。

  而目前一些城市住房租賃市場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尚不健全,企業和機構對市場的參與程度偏低,個人住房租賃行為不規範;此外,市場秩序還存在失調現象,政府監管制度尚不完善,租賃雙方的權益無法全面得到、維護,增加了人們對租房的顧慮。要盤活住房租賃市場,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目前,我國的住房租賃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規模還是形式都有了質的飛躍,這都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對此,郭松海建議,我國應集約利用現有的土地、房産資源,調整住房資源的分配方式和使用方式,全面充分地發揮住宅租賃的保障功能,還原住房居住的基本功能,並使其與投資兼容。當前,政府應為住宅租賃市場創造良好的法規政策環境,大力扶持住房租賃業和相關仲介機構的發展,運用政策推進住房租賃業務;在增量結構中逐步擴大租賃比重,加大力度向存量市場拓展,運用長期以出售為中心的住房流通格局,從長遠來看,這對消費者和經營者是有利的,也有利於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地發展。

  而近年來,各地租賃房市場也逐漸“破冰”。今年二月底,北京市住建委就宣佈,建立全市統一的房屋租賃信息平臺已被列入日程。有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房屋買賣市場的管理逐步成熟,政策關注點將轉向作為房地産市場末端的房屋租賃市場。據悉,籌劃中的房屋租賃信息平臺可以顯示真實的房屋數量、租賃價格等信息,但具體內容還在研討之中。

  在房價高企的當下,期待讓“租居”發揮更大的城市住房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