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日本人的“地震理解史”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唐學鵬

  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東北地區宮城縣發生芮氏8.8級大地震,震中大約在宮城縣以東海域,震源深度24公里,地震引發強烈海嘯,衝擊仙臺、川口等地區。

  在很短的時間內評估這場地震的情況是艱難的。余震正在繼續,海嘯會有多波襲擊。死亡數字正在上升,目前大約500人左右;核泄漏的恐懼仍然揮之不去,雖然概率較小;次生災害,例如火災,時有發生。電視等媒體傳遞的畫面是城市被淹、新幹線停營、飛機備降、機場關閉、岸邊屍體。但我們也發現日本抗震的高效。首先,預警系統在大地震之前起作用,這跟2008年6月同樣發生在宮城縣附近的芮氏7.2級地震一樣,日本提前十秒為震源30公里以外的地區做了多媒體預報。其次,日本的內閣&&的多部門協作是高度有序的,無論是信息發佈、部署力量救災、撲滅次生災害、利用社會組織網絡、物資準備和災情補貼等等。

  如果談到日本震波預警系統,不得不回顧日本戰後整個地震預報史。日本也許是世界上最執迷于震前預報的國家,甚至比中國還狂熱。1923年9月1日慘烈的關東大地震讓逾14萬人喪失,當時皇太子裕仁就鼓勵科學界預測地震。戰後日本更加視為“心結”,從1965年大規模資金投入,發展出一個龐大的學科構成和利益團體。不僅像中國一樣,關注地震幾天動物前兆、地層水壓力變化,還發展出更加細緻的門類:比如對地傾瀉、伸縮的理解、水氫濃度、水質及溶解氣體(結合火山噴發)的探測。中國唯一被國際承認的正確預報是1975年的海城,而日本也同樣有一次輝煌,是預報了東海地震。日本的“地震前兆解析系統”盛極一時,但是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給予臨震預報者前所未有的打擊,因為這些人在幾天前還將兵庫縣列為“非強化觀測區”。阪神大地震以亡人六千、數十萬人流落街頭、10萬億日元損失的代價徹底擊垮了整個日本震前預報界30年的所謂“心血”。

  痛定思痛,日本理性認識到地震不可預測,從地震預報“脫身”,開始專注于震波預警。所謂震波預警,是利用地震形成時,破壞力較弱的P波傳播速度比破壞力強的S波要快,先容易探測。而媒體傳輸用的電磁波的速度要遠遠高於地震波。速度的差異就會轉化為時間的差異,也就是説日本人可以做到在震源地區比地震發生早3秒,而在震源30公里以外,可以多出至少12秒的時間。這12秒則是寶貴的“救生時間”,它可以提醒人們逃生、可以迅速切斷化工廠、核反應堆、煤氣、電源以及交通網絡等等,從而降低次生災害的發生。

  日本人學會“共生性”目光而不是“規避式”的僥倖來理解地震,除了震波預警,日本人還提倡不同地區的“分級防禦機制”,日本每年都會對主要的110個活斷層帶及主要海溝型地震進行調查,地震調查委員會就地震發生場所、規模、未來發生概率進行了長期評價, 並納入到動態的“概觀全國地震動預測地圖”項目中,並鼓勵地方政府、機構和民眾來決定自己的防震方式。

  每一次地震都是一種超越性的機會。關東大地震讓日本人知道次生災害比地震更像是“死神”,關東大地震次生災害是火災,據中村清二博士的調查,當時大火源共84處,陸軍被服廠一地就燒死了在此避難的4萬人。而阪神地震則讓日本人更新了建築結構的理解。當時,建築物鋼非常厚,卻居然被水平剪切斷裂。強梁弱柱的錯誤設計、建築結構和地基的共振、結構佈置偏心造成的扭轉等等,才是造成大量傷亡的“兇手”。

  《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等50多部跟地震相關的法典包含著日本人對地震的所有理解。即使我們不清楚這次地震最終會如何“創傷”日本,但是我們相信,日本人會用自己的素養來對抗這場地震,他們表現出熟練而超人一等的水平值得諸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