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CSR 三得利、7-11免費供應_日本企業“救災”給力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2: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劉瓊

  大型災難發生後,什麼才是最要緊和急需的?那一定是食品和飲用水!當然,還有交通、通訊,可以借此尋求救助。

  在日本8.8級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日本飲料公司三得利就宣佈,地震期間所有旗下的自動販售機,只要按鍵就可免費獲得罐裝飲料;便利連鎖企業7-11和全家也宣佈免費提供食品和飲用水;日本通訊商不僅提供所有公用電話免費外,還免除網絡通信費,以便民眾及時通過網絡取得聯絡和獲得信息。

  並沒有等著政府的援助計劃出臺,這些企業靈活的“救災”措施,給很多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梁曉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企業運用自己的資源,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揮效果,這是抗震救災最好的方式。”

  日本企業如何做社會責任

  “日本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比較強,無論是對員工的關照還是對社會的關懷,在預防災難和面對災難的時候更加顯現出來。”現就職于一家日中貿易公司的德康雅惠,曾在日本呆了10多年,她告訴記者,因為日本的自然災害比較多,一些大企業在新人報到時,會給員工發一個應急包,裏麵包括罐頭食品、水、海綿質防空帽之類的東西,學校和大企業每年都會舉行各種災難演習。而遇到地震等災難時,如果受災的人找不到存摺或儲蓄卡,大部分銀行可以允許客戶僅憑藉身份證,就借走10萬日元。

  雖然地震發生在週五,還未見企業大規模資金捐助的報道,但是,德康雅惠告訴記者,以前只要遇到大的災害、災難,企業都會積極踴躍地捐款。新聞機構會滾動播出該如何、向哪捐款。據了解,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兵庫縣(由但馬、丹波、神戶等幾個地區組成)取得日本全國企業和個人無償捐款,總額達到1791.2968億日元,無償救援物資42萬包。地震2個月間,郵政省將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物資免費運送到神戶市。

  日本花王集團中國公關部陳來告訴記者,由於週五時候與日本東京總部通訊時有中斷,但是據已得到的信息,總部那邊已經在籌劃開展相關捐款計劃,不過具體情況還要下週一才能知曉。

  Umeken株式會社産品開發部汪立新博士告訴記者:“這次地震,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企業,在面臨災難時,處理都非常有序。”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一次阪神大地震中,日本國民學到了很多抗震知識。

  汪立新表示,據他所知,“日本一些成熟的大企業都設有專項救災資金,也有專人運作這筆基金。”陳來也告訴記者,包括花王在內,很多日本大型企業每年也都發佈社會責任報告,並把社會責任當做長期的責任來做。

  據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鐘宏武教授介紹,日本現代企業公益活動從1985年開始起步,在企業捐贈理念、捐贈實踐、捐贈管理和環境建設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3年是日本企業的CSR(企業社會責任)元年,許多企業開始建立CSR部門,推動各項CSR活動併發布CSR報告。在多數情況下,社會捐贈工作被整合到CSR部門中。

  中日企業捐贈動機比較

  根據日本經營行動研究學會會長、日本中央學院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菊池敏夫的調研結果,目前日本已有三分之二的企業建立了專門的CSR部門。與中國大多數企業一把手臨時拍板決定進行社會捐款不同,在應對災難等突發事件時,日本企業有專職的部門和人員進行抗災運作,因此很多企業能靈活、及時地行動。

  比較中日兩國的企業捐贈和社會責任行為,鐘宏武教授認為,中日對企業社會貢獻的界定並不一致。日本的企業社會貢獻是一種廣義的社會貢獻,包括諸多企業參與社會的行為,例如企業現金資助、員工工資捐贈、非現金資助、企業為NPO(非營利組織)提供辦公場所、僱員志願者行為、企業基金/基金會、關聯營銷和公益營銷等。

  在公司把僱員志願者行為作為社會責任的鼓勵下,阪神大地震後,第一個月志願者為62萬人,而一年後這個數字上升到138萬人。這些志願者負責救援物資的搬出搬入、避難所的運營、炊飯、汲水、醫療、看護等。與之相比,中國的企業社會貢獻是一種相對狹義的企業社會貢獻。

  鐘宏武的調研顯示,日本企業捐獻的主要動機是履行社會責任(86.1%)、服務社區(75.2%)和體現企業的管理理念(36.9%)。與日本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明顯更重視捐贈對企業形象的作用。

  鐘宏武認為,公益不僅是捐錢,更要積極推動員工志願者體系的發展;要提升公益捐贈的管理水平,建立CSR部門或設立公益經理,以吸引更多的僱員參與企業公益行為;還可以借鑒日本的同行學習機制,與其他企業和NPO合作搞公益等。梁曉暉也表示,隨著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在社會責任的表現上也會越來越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