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防通脹進入拉鋸戰:食品回落 大宗商品高企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1日 09: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2011年經濟運行數據

  “想要今年將CPI增速控制在4%以內有難度,壓力來自四方面,在國際油價推動下,輸入型通脹壓力短期仍將存在;長期而言,農産品價格繼續看漲;在保證民生、漲工資等背景下,企業勞動力成本將不斷提升;由於長期貿易順差等諸多因素造成的市場流動性過剩也將成為CPI上漲的推手之一。”

  2月中國經濟宏觀統計數據今天公佈,但資本市場卻率先受到影響。昨日,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發佈前的謹慎心態及貿易逆差等共同因素作用下,上證綜指截至收盤報收2957.14點,下跌45.01點,跌幅1.50%。

  《國際金融報》記者昨日採訪多位專家發現,CPI增速繼續放緩成為普遍共識,多位專家預計2月CPI漲幅最高不超過4.8%。但專家同時也指出,食品價格雖然回落,而國際大宗商品,尤其是油價上漲,“對衝”了食品降價的效用,中國防通脹或將由此進入拉鋸戰。

  增速繼續回落

  數據顯示,中國CPI去年11月達到5.1%的高點,創出28個月以來的新高。隨後,去年12月(4.6%)和今年1月(4.9%)的CPI增幅均呈現回落之勢。但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調整了CPI的權重,其中,居住佔CPI權重提高了4.22%,食品權重降低2.21%。

  對於2月CPI增幅,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兩會期間表示,“據我聽到的各方面反映,2月CPI可能還會更低一些。”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此前也表示,2月物價漲幅較1月“應該更為樂觀”。

  有調研報告顯示,來自國內外21家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預測,2月CPI將有所回落,預測均值為4.8%。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預計,2月CPI或同比增長4.8%。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的預測更積極。“2月CPI同比增速或為4.6%。”李迅雷稱,CPI同比增長放緩的原因在於食品價格回落。他同時強調,整個2月除了石油價格上漲較快,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還有一定回落,因此,並未對CPI增長産生太大影響。

  對於回落的原因,有專家指出,農業部和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春節後食品價格回落,特別是蔬菜價格回落幅度較大。同時,鋻於CPI構成權重調整後,食品權重減少,將進一步抑制CPI上漲。

  “4%紅線”或不保

  儘管2月CPI或將繼續回落,但中國面臨的通脹壓力並沒有減小。尤其是以國際油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將進一步給中國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昨日表示,有信心將今年的CPI水平控制在4%的通脹目標之內,“我們將在保證供給、調控市場秩序和貨幣政策等方面來穩定物價”。

  不過,經濟學界對實現這一目標,存有疑慮。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昨日表示,預計今年CPI平均漲幅將達5%,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是“背後的主要推力”。

  “今年要想將CPI增速控制在4%以內有難度。”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昨日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壓力來自四方面:在國際油價推動下,輸入型通脹壓力短期仍將存在;長期而言,農産品價格繼續看漲;在保證民生、漲工資等背景下,企業勞動力成本將不斷提升;由於長期貿易順差等諸多因素造成的市場流動性過剩也將成為CPI上漲的推手之一。”

  野村國際證券的研報也表示,CPI增速的潛在壓力巨大,“一方面,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增速從去年12月的5.9%飆升至今年1月6.6%(PPI會傳導到CPI,且2月PPI或繼續上升);一方面,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中的購進價格分項指標從1月的69.3上升至2月的70.1”。該研報還預計,2011年中國CPI平均增速或為4.9%。

  轉變方式是根本

  面對種種壓力,將CPI控制在4%成為決策者最大的難題。數據顯示,從去年年底至今,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央行已3次上調利率、8次上調了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

  “隨著CPI增速的逐漸放緩,加息這個工具短期或不會採用。而存款準備金率在數次上調的同時,已多次創出新高,且其至多還有0.5%或1%的上調空間。如超出這個空間,銀行系統本身就會産生問題了。”宋頌興認為,“就目前的通脹形勢看,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對進口資源的依賴。同時,繼續增強對農業方面的投入,逐步緩和不斷上漲的農産品價格。”

  但野村國際證券認為,2011年中國還會使用加息工具抗通脹,“預計中國央行再加息75個基點,並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50個基點”。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動用存款準備金率工具的同時還應採取輔助手段解決通脹,“如解決産業鏈低效、不均衡問題;增加市場的投資品種,解決負利率問題。” (《國際金融報》記者黃燁)